原版和新版之间,只有平衡感性和理性的上下调整,并没有诗情和技巧的高低区分。
潘正镭三年内出两本书:62岁那年的诗集《@62》和65岁时的诗文图合集《太阳正走过半个下午》。
两书没有先后轻重之别,从创作意念来说,潘正镭的初始构思是诗文“各为其半”,合体才是“生命”的圆成。有趣的是:就“作家创作年谱”的传统编辑顺序而论,两书的编年竟是反着的。

诗与人生的境界
诗集《@62》收“短诗”63首,三年后的诗文图合集《太阳正走过半个下午》,数面上“短诗”仅增两首,总计65首。新增的不算,且仔细比较两版的63首同题诗,不难发现其中的四首已被作者完全剔除不录。
《太阳正走过半个下午》收录的全新诗作,除新增的《西瓜切半边》和《@开栏诗》外,还有用原题新写的五首,共七首。卷首的自序诗《西瓜切半边》,潘正镭采取“问答”的形式寓事抒怀:
智利大诗人聂鲁达疑问:
“西瓜被谋杀时,为何大笑?”
我应和:
“西瓜切半复归圆,诗人乐其乐也!”
这“形式”,让我想起法国诗人都德(Alphonse Daudet)同样是四行的著名短诗:
“你的歌声为何如此的短?”
一只小鸟一次被人问道:
“是因为你的气短吗?”
“我的歌太多了,而我想把这些歌全唱唱。”
在都德看来:“形式”是表现手法的审美选择,“短小”是为了传达主题思想的精简深远。此即我在标题中将潘正镭的作品界定为“短诗”的主要原因。至于潘正镭所乐之乐,又让我念及爱尔兰诗人阿林汉姆(William Allingham)的“The Winter Pear”:
Is always Age severe?
Is never Youth austere?
Spring-fruits are sour to eat,
Autumn's the mellow time.
Nay, very late in the year,
Short day and frosty rime.
Thought, like a winter pear,
Stone-cold in summer's prime,
May turn from harsh to sweet.
从青春的酸涩到金秋的甜美,这是诗的境界,也是人生的境界。
《太阳正走过半个下午》开卷的第一张照片,是潘正镭与旅居印度尼西亚的法国作家殷莉莎在2018年假苏门答腊巴当哈里河畔举行的《金洲之梦》推介礼活动的留影。照片短语“文化之地近路遥,我们终绕道而至”与《@开栏诗》同样动人肺腑、沁人心脾:
太阳正中
影子化成
天蓝之风
吹进了肺腑
在坐静的
吐纳间
天地人
花记起花香
当诗人活到不在乎身外“芳名”的境界,“自然”却记住他淡雅的“花香”,夫复何求?这般 “境界”,一如青年时期的茫然,随着岁月的沉淀再逐渐升华成中年的悠然,似乎也能在《@1976》和《@1987》中觅得:
红豆树梢
雨挂露
挂不舍
十八宿舍外
啄木鸟
隐身
在我胸膛
啄出空茫 ——《@1976·昨天一样的雨》
一刀刀
削走寂寞
一刀刀
剔来活生
天天有鱼
心海悠游 ——《@1987·峇厘岛观音像》
赏诗之余,别忘了细嚼潘正镭撰写的饶有兴味的照片短语。像这段峇厘岛观音像的写生:“容你的心镜,倒影我的翱翔”,就颇能引人深思——偌大的新华文坛,如果没有宽阔的包容之心,文学的翅膀要如何翱翔?
保留主题重新创作
除了上述两首“内外全换”的新品,还有些保留原来主题的重新创作,比如写女儿出生的《@1988》,就把原版直抒胸臆的六行全删,重新改写成:
岩上茁长
花儿
借风感恩
四周顽石
点头
唱起歌来 ——《@1988·女儿》
保留同一主题再重写是难度极高的苦差,甚至可能错手误杀好诗句,比如《@1992》,照片是多元艺术家陈瑞献与柔佛北干那那森林中的大树头:
开门,森林开门
树林回音 : 谁呀!
——《@1992·森林开门》
被删掉的原版为“左,一叶∕辞枝∕一叶,右∕断言”,感叹山林村子的消失,生态环保意识强烈,意象也很突出,似乎可留。晚生斗胆,建议将新版原版合体,并稍微做一点电影叙事镜头的处理:
开门,森林开门
树林回音 : 谁呀!
进门,大树头
左,一叶
辞枝
一叶,右
断言
增删后技巧更圆熟
新作之外,潘正镭还将诗集《@62》的21首诗,大刀阔斧地增删更改,数量竟占诗集的三分一。更有甚者,是将原诗的精神和面貌,增删更改50%以上。以下引其中五首作原版和新版的对比。
①诗集《@62》里的《@2011》:
每一扇景窗
对象与事件为我们开启
世事浮尘如叶子飘动的阴阳
高兴读者老早坐在咖啡桌边
扯淡打发松懈一晚时光
合集《太阳正走过半个下午》的同题诗:
门窗虚掩
黄昏打开抽屉
翻阅世事
一版阴半版阳
高兴读者
老早咖啡桌边
扯大江南北
扯淡时光
新版的语言更精炼。黄昏的意象在“打开”和“翻阅”两个动词的牵引下,更为鲜明生动。原版的“阴阳”二字颇堪玩味:既写叶影的明暗翻动,又凸显黄昏为阴阳二气交会之时。此时此景,“读者”在“咖啡桌边”“高兴”的“扯淡时光”,多么闲散的哀愁。
②诗《@1985》移至合集《@1982》。诗集《@62》作:
给你南洋的拥抱
上海梅雨
粘不上铁锤敲扁的五指
黑与白,红潮癫狂覆盖
弹吧,容我的背板权当你
沉默的琴键
合集《太阳正走过半个下午》作:
我们拥抱。我的
热带雨,你的
上海梅雨
文革的铁锤
冷敲你手背
一面反鼓
而你弹过
带着一把泥土
出国的萧邦?
弹吧,弹吧
容我背脊
权当你
沉默的琴键
新版中,“拥抱”不但从单向的“给你”,改为双向的“我们拥抱”,而且用“热带雨”和“上海梅雨”来借代空间距离的差异,技巧更圆熟。原版的“五指”比新版的“手背”更震撼;但新版的“铁锤”在动词“冷敲”的带动下,似乎更具象些。“反鼓”不论是谐音、双关或暗示,都和原版的“黑白红”三色相映成趣——满是嘲弄的“风刺”。
③诗《@1982》移至合集《@1986》。诗集《@62》作:
新加坡的祈祷深深入夜
新世界酒店塌楼废墟周遭
世界停顿。
心,屏住心
渴求一枚
跌针的微息
合集《太阳正走过半个下午》作:
世界停顿
地球请你停止
运转。祈求
扭成一团恶脸的
大楼底下一枚,一枚
跌针的气息
新加坡祈祷
深入
暗夜。地球请你暂时
挂住鼻息
“我们的亲人
要回家”
细节的描写:多了;人文的关怀:浓了;回家的亲人:安了。
④诗集《@62》里的《@1980》:
于右任失踪
手书成谜
南大牌楼
无字碑孤望
史笔唤青天
合集《太阳正走过半个下午》的同题诗:
于右任
失踪
手书成谜
伸手历史
要一把
鸟鸣
南大牌坊
无字碑
孤望
一朵云
一朵大灵魂的
朵云
原版中的“史笔唤青天”是情绪的宣泄,也是时代的呐喊。
新版的“伸手历史∕要一把∕鸟鸣”内敛一些,含蓄委婉,深沉厚重。
新版新增的末段,让“牌坊”的“孤望”依稀有了目标和盼头,可结果呢?唉,居无定所的云,飘荡无依的灵魂。
明喻与曲喻
⑤诗《@1974》移至合集《@1973》。诗集《@62》作:
德光岛迎来胖瘦超标的新兵
我的青春骨削如纸
逆风不可行顺风难于立
草木不拔的新营地
我蜕变成一本加封的
硬皮书,海风啊可奈我何!
合集《太阳正走过半个下午》作:
德光岛迎来胖瘦新兵
青春的我骨薄如纸
逆风不可行顺风难于立
草木不拔的新营寨
我引体向上,伏地挺身
我蜕变成一本加封的
硬皮书,海风来翻阅
悬崖上字字我题刻:
头上插草青春
大浪飙成一面帅旗
新版的“我骨薄如纸”是明喻,原版的“青春骨削如纸”则是曲喻。诗若能“曲径通幽”,我不直行。那就二合一吧:“我的青春骨薄如纸”。
动词“翻阅”让“海风”的形象立马鲜活起来。
在1974年德光岛基本军训结业礼的合照上,潘正镭“字字我题刻”道:“我们本都是走音的乐器,最终也合奏出一支进行曲。”不愧为“头上插草”的“青春”,真是够“浪”够“飙”的啊。
删去行文更明快
除了大刀阔斧的增删更改,潘正镭也对另外的16首诗进行中度的“修缮”工程,约占总数的四分一。所谓的中度修缮,调整幅度大概介于10%-50%。以下也引其中五首作两个不同版本的对比。
①诗集《@62》里的《@2014》:
胡姬花房里飞出
一只春蝶
飞出一首诗
与一首歌结同心
妆艺庆赞。社区邻里的
巧手,共把春天上色
把花香洒满人间的天毯
合集《太阳正走过半个下午》的同题诗:
妆艺庆赞。社区邻里的
巧手,共把春天上色
绣一幅人间天毯
绣花香
胡姬花房飞出
一只春蝶,飞出一首诗
飞出一首歌
同心结
原版的“把春天上色”和新版的“绣花香”都是曲喻,为语带双关的“人间天毯”添彩。
“飞出/一只春蝶,飞出一首诗/飞出一首歌”以平行结构排比气势,更能表现“千顷花海,风吹芬芳”的布海阵仗。
②诗集《@62》里的《@1990》:
鬓毛衰
造一条回乡路
钨丝闪烁
无改的口音
身影长长长
晃动安得广厦
老颜壮志的
书声琅琅
合集《太阳正走过半个下午》的同题诗:
鬓毛衰,从南洋
造一条回乡路
笑问老颜壮志
乡音无改
犹指书声
新版的“从南洋”三字,不但拉开距离,也增加空间感,扩大诗境。删掉原版的一些细节,使行文更明快简洁,也让“回乡路”变短变迫切。原版的“老颜壮志的/书声琅琅”是特指的,是写实的;新版的“犹指书声”,可能是孩童的读书声?教育下一代的“身影长长长”着呢,哪有“毕业的时候”?
③诗《@1986》移至合集《@1985》。诗集《@62》作:
一颗珍珠
嵌入
另一颗珍珠
晴朗的
人生地图上
刻一枚
心心相印
合集《太阳正走过半个下午》作:
一颗明珠
嵌入
另一颗明珠
在晴朗的
人生地图上
我刻一方新篆
一颗心
印上
另一颗心
从词义上看,“明珠”的义项除了“珍珠”,还有“珍爱的女儿、忠良的人、珍贵的人/事物、眼睛”等意思,用途也比“珍珠”广,“光泽”似乎也“圆润”一些?
人和人的感情,若想长长久久,除了珍惜彼此,日常关系的“圆润”,必能减少摩擦。
“在彼此的掌纹中,我们相遇”之后,心与心若能时时相“映”,更能散发柔和悠远的光泽。
④诗《@1970》移至合集《1971》。诗集《@62》作:
驼铃响
风沙鸣
巨人脚步
我们学习
花生米的史诺皮
伸出舌头
承接住一朵
雪花
合集《太阳正走过半个下午》作:
驼铃响
风沙鸣
巨人的脚印
少年印以年少
的脚步
地球在文青的脚跟下旋转
天降雪
伸出舌头
承接住一朵
雪花
1971年,《驼铃报》创刊。上世纪的驼铃响动了,但回声依然没有走远,因为“少年印以年少/的脚步”,必定有后来者追随。
“天降雪”时,他们“承接”的,将是盛放的“一朵花”。
诗中不需要有“我”
⑤诗集《@62》里的诗《1969》:
把地球裹在风衣里
宇宙黑墙外
又居住着谁?
夜以星图回应
我,漂浮空中。
公鸡误时的指挥
赖床最好有豆豆
弹自天上的琴音
相信天外有自己
合集《太阳正走过半个下午》作:
地球裹在大被里
宇宙黑墙外
谁又想着谁?
星图回应以
星光阵,少年迷航
公鸡误时指挥
赖床最好天下雨
弹自天上的琴音
相信天外有知己
中国传统的“诗言志”,指明“诗是抒发个人情志”的“缘情”道路。既然如此,诗中就不需要有“我”——因为“我”本来就在里边,而且无处不在。原版新版的不同,就是去掉了“我”和“自己”,可“我”还存在吗?当然在,不只在地球内、宇宙中、天上星群雨点间,更在天外琴声里……有人把这声音,叫做“共鸣”。
以文补诗
如果我们把从原版到新版的修缮工程按大、中、小分成三类,且细细统计一下:大工程21项、中工程16项,共计37首诗,已经占整本诗集的58.7%。再算算,《@62》的63首诗中,完全不做修动的只有六首,就算加上“行移字不改”的《@1989》,也仅七首,只占九分一。剩下的,虽然修饰程度都少于10%,但也能窥见潘正镭下笔时的心路转变。
总的来说,宋人奉杜诗为诗史,盖因杜甫“以诗补史”,且能“补史之阙”;潘正镭则“以文补诗”,用190多页的图文来补充说明《@62》的63首诗。在“补写”过程中,潘正镭虽也稍稍改动某些“历史”事件的发生年份;但用力最深的,还是诗本身的润色修缮、增删更改。原版和新版之间,只有平衡感性和理性的上下调整,并没有诗情和技巧的高低区分。对比的目的,更多是为了让读者感觉诗人对诗的用心,对岁月的认真,以及论者试图使人一目了然的诗趣。
诗心@62,太阳正走过半个下午;潘正镭@65,诗人的境界也正走过半个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