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品牌在夹缝中求存

字体大小:

(文接封面)

一名不愿透露身份的本地时尚业内人士预测:接下来,还会有更多独立品牌陆续关店或结业。

不仅是独立品牌,连新加坡人相当熟悉的本地大众时尚品牌M)phosis,在经营21年后,于去年11月在本地结束营业。

高档时装零售商近期业务也萎缩,据时尚集团FJ本杰明(FJ Benjamin)网站显示,旗下高端品牌RAOUL本地店面缩减至两家。

独立时尚、大众时尚、高端时尚皆不景,新加坡时尚零售业是否在这个炎夏悄然进入寒冬?

时尚专家、新加坡纺织服饰商会(TaFf)副会长汪晖毫不乐观:“目前看不到本地时尚零售的曙光,近期内不会有任何改善。”

他更担忧地指出:“如果再不珍惜独立设计,或许再过五年、十年,我们将只能穿相同几个牌子的衣服,许多人在衣着上会很相似,无聊到死气沉沉。”

一个“胜者生存”的领域

在他看来,时尚界是一个“胜者生存”的领域,不是“适者生存”。有设计能力的都是“适者”,但“流血”到最后还活着的才是“胜者”,他如此惨烈地形容本地设计师面临的严峻境况。

汪晖说:“时尚设计这门生意,是金钱堆砌出来的,要么品牌非常赚钱,要么设计师家里本身家底雄厚,能在危机下不断掏钱‘止血’。原材料不足、人工贵、市场小、租金高,都是老生常谈。目前,本地设计师们面临非同以往的时尚环境和消费形态,消费者购物习惯比起十几二十年前,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都将影响本地设计。”

消费者更精打细算

在汪晖看来,这些变化有的具普遍性、世界性,即是说,全球时尚消费眼下在某些层面上存在相似之处。最大三个变化或现象是:海外消费简易,网上购物普及,“快时尚”品牌扩张。

汪晖说:“廉价航空带来快捷的出国经验,新加坡人去国外购物机会增多,眼光不局限于本地市场。你会说:‘外国人也来新加坡购物啊。’是这样吗?新元的强势和新加坡的物价,使得国外游客一来,只冲向两种类型的品牌:一是廉价快时尚品牌,一是奢华国际品牌,夹缝中的独立品牌难以抗衡。

“独立品牌价格介于两者间,人们宁愿拿只能买一件独立品牌的钱,去快时尚品牌店扫好几件;有财力的情愿多添一些钱,去买奢侈品。”

至于网上购物,汪晖则说:“我一位设计师朋友早前开了从国外选货带货的复合精品店(select shop),去试衣服鞋子的人很多,表现出强烈购买欲,热情询问价格后却不买。朋友纳闷,后来才得知这些人只是为试穿而来,过后回家上网买厂家直销货或同款货,因价格更有竞争力。他们来试穿,纯粹是看穿戴起来好不好看。”

总而言之,消费者更精打细算,货比三家了。

本地消费者日趋保守

汪晖说还有一个变化,就是本地大部分人时尚观念日趋保守。“时尚产品最大的消费群是女性,但本地女性以职场环境、男性视角为出发点来购买衣服,偏好基本、安全、最多人买的款式和颜色,觉得上班穿不失礼,老公或男友看了开心就足够。不像日本女性追求个性,清楚怎样穿能彰显和表达自己,所以独立设计在日本做得起来。这也导致本地只有女装能卖,男装品牌做不起来。”

他透露,几个大型购物中心深谙此理,女装部门暗沉的简约款最好卖,男装部门则多是相当平庸的货色。

没有明确方向和特色定位,被同一批成衣品牌抢攻霸占,本地商场像是克隆出来的。“你说,我们还可以穿什么?”汪晖问。“看着曾一手拉拔起的设计师们陷入泥泞,我也很不安心。”

陈书林等年轻设计师都是纺织服饰商会PARCO next NEXT计划下培育出的,2014年2月百乐和滨海湾百货公司结业,驻扎于此的PARCO next NEXT也终止。

无长期的官方支持计划

另外,纺织服饰商会联办的发掘设计新秀的“星创意”(Star Creation)设计大赛,举办六年后,今年也停办。纺织服饰商会除携部分独立设计师赴海外时装周宣传外,已无长期的官方支持计划,反观泰国、马来西亚等国政府,皆大力推动独立设计。

汪晖说:“重点是,新加坡人对本地品牌的感情,不足以支持品牌存活。”

-J-A-S-O-N- 经营六年后结业

MAX.TAN虽关店,品牌仍持续运作,消费者至少还买得到,本地男装品牌-J-A-S-O-N-的顾客,5月31日起则必须和该品牌说再见——-J-A-S-O-N-的设计师陈敬蓉于社交媒体上发消息说,经营了六年的品牌将在下月底结业。

店址在小印度南洛街(Dunlop St)38号店屋的陈敬蓉受访时说:“消息发布后隔天,就有许多老顾客来店里找我,场面很令我感动。”

-J-A-S-O-N-的消费群以从事广告、创意、艺文的男士,以及部分男艺人为主。“六年前支持我的是这些人,六年后还是这群熟面孔,毕竟热衷买本地设计的只是一小撮人。”陈敬蓉不无感叹。

“我感激老顾客们,但无法招徕新客源,品牌只能维持,看不到更好前景。从去年到现在,买气可说差到一落千丈,只在圣诞、元旦、春节稍有生意,平日销量下跌不止。”她也说:“时下消费者选择太多,一旦供过于求,价廉者取胜。”

检讨经营方式却找不到解决之道,陈敬蓉大胆设疑:“最值得深思的问题是:新加坡此刻是否需要独立设计师品牌?”她说,结业后会去打工或进修,或许等积累了足够商业经验,经济形势也好转,再做一个新品牌。“无论如何,

-J-A-S-O-N-不会存在了。”

梁伟忠:坚持到底,拓展新方向

本地设计师梁伟忠经历起起伏伏,屹立时尚界24年,他语重心长地奉劝后辈设计师们:“真的,只能咬紧牙关坚持下去!作为前辈,我一方面想给他们强有力的精神鼓励,一方面不得不提醒他们直面局势。人生总有高潮低潮,不能自怨自艾,全凭坚持到底。”

除了坚持,他认为主动寻找支持、帮助,以及积极转型,都可能是出路。“必须拓展新方向,不能死板,不能坐等设计才华空耗,可以上探开拓高级定制生意,也可以做一些便宜产品。大前提是无论做什么,都不可失去个人风格和标志。时尚毕竟是一门生意,本事、财力、潜能、客户群几大要素都不可少,这是我们每个设计师都应该对照检视的。”

打造超大快闪店

幸而一些独立设计师们意识到单打独斗不是出路,聚合起来才有力量。设计师联名的多品牌店似成趋势,比如Revasseur、MASH-UP、Ling Wu、Gummi Nails、Feistheist等本地独立品牌近期成立多品牌店Superspace,也有设计师让别的品牌在自己店内寄卖。

梁伟忠也有多品牌店W.E.,贩售超过十个本地品牌。他说:“除了多品牌店,‘快闪店’(pop-up shop)也是一个日益盛行的概念。我找到了100多个本地时尚、首饰、手作、文化、生活形态品牌,正在伊势丹做一个超大的快闪店,1万7000平方英尺,将开业至6月底,以实际行动支持本地设计。”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