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小贩 继承 家中档口

Truly Test Kitchen的陈琳雁(后)和谢温民将小贩经营模式提升到网购模式。(叶振忠摄影)
Truly Test Kitchen的陈琳雁(后)和谢温民将小贩经营模式提升到网购模式。(叶振忠摄影)

字体大小:

一代的小贩渐老,一些年轻人开始回到家中的档口,承继小时候熟悉的味道,并注入新元素,发扬光大。

美食圣经“米其林”颁发星星给本地小贩,让独特的新加坡大众美食再度引起关注。这与本地民生息息相关的邻里镬气并非老一代的专业,一些年轻人也拿起父母的镬铲,将之发扬光大。

谢温民与陈琳雁:从金融业到小贩

“我只爱小贩美食,其他我都不吃。”这是谢温民(30岁)2013年离开证券交易所,投身小贩行列的唯一原因。

他是甘榜安拨(Kampong Ampat)Truly Test Kitchen咖啡店的老板之一,另一老板是陈琳雁(27岁),之前也在证券交易所任职。两人三年前花五万元,买下陈琳雁父亲的咖喱饭小贩摊位,接手后生意渐渐做大,从直落布兰雅小贩中心,搬到工业区咖啡店,现顶下整间咖啡店经营四个摊位,卖咖喱饭、面食、西餐,以及糕点。

兴趣小贩美食

谢温民和陈琳雁两人分别毕业自国大和南大,毕业后同在金融业打拼,但两人对小贩美食的兴趣,让他们萌起当小贩老板的念头。为了不把这盘生意当成理所当然,陈琳雁坚持向父亲买下摊位而不是“继承”,确保自己不会半途而废。

陈琳雁说:“就像一般新加坡人,我也喜欢吃,特别喜爱小贩美食。小贩美食是新加坡文化的重要部分,不论贫富,大家都爱,这是个非但不会没落,反而很有前景的行业。”

谢温民同意,更以自己为例,强调他一向不到高档餐馆用餐,只偏爱小贩中心和咖啡店的美食。他说:“小贩美食等同新加坡,本地人甚至游客对小贩美食的热爱永远会在,市场虽竞争但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也是我决定转换职业跑道的原因。”

有趣的是,陈琳雁的父亲在当咖喱饭小贩之前,也在证券交易所工作,因为也是爱吃之人,渐渐爱上经常光顾的咖喱饭美食,后来买下对方的咖喱饭食谱和摊位当起小贩,一做十年。

陈琳雁说:“我们都不是小贩出身,可说从零开始。我以前在摊位帮忙,从父亲身上学到不论做什么都得用心,只要有心就会有成绩,尤其是当小贩。”

网络预订打包送食

相比在金融业工作,陈琳雁和谢温民坦言,面对不少挑战。以前不必顾虑人力短缺、超长工作时间,以及没有冷气的工作环境等。谢温民说:“现在自己当老板,从买菜到煮、卖、洗地板洗碗碟,凡事亲力亲为,而且有很多开销,虽然每天工作平均15小时,但我和琳雁每月只支千多元薪水,肯定比以前辛苦,但过得很有满足感。”

他们信心满满,雄心万丈,生意不仅从小贩中心扩展到咖啡店,目前更延伸到网络预订,与多家打包送食的公司合作,为传统小贩注入配合网络年代的元素。谢温民说,从本月开始,已不在咖啡店招待上门客人,完全转换营业模式,成为网络小贩。他解释:“网购美食市场潜质很大,目前已很流行,在人力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们觉得这是小贩的未来,至少对我们而言。喜欢我们美食的顾客,现在不必出门,不必担心来到这里会找不到停车,我们会将食物送上门。”

蔡逢捷兄妹:三代 咖啡留香

厦门街(Amoy Street)小贩中心的“咖啡快座”(Coffee Break)档口,常见人龙,摊主是三个年轻兄妹蔡逢捷(32岁)、蔡逢恩(29岁)与蔡逢惠(29岁)。

哥哥蔡逢捷从管理大学政治科学系毕业后,曾在电视台当过新闻编辑,也曾为杂志自由撰稿,2011年决定接手爸爸的咖啡摊,转行当小贩。

蔡逢捷说,咖啡在蔡家有久远历史,他祖父81年前就在岌巴路开设山海园咖啡店,之后是爸爸在文达街的咖啡店,他们算第三代。“我中学时期就开始在咖啡摊位帮忙,对小贩生意并不陌生。有时在外喝咖啡,觉得自家的更好喝,应该发扬光大,又能维持家族生意,很好。”

“咖啡快座”的蔡逢捷(中)、蔡逢恩(后)与蔡逢惠三兄妹是第三代咖啡摊主。(陈渊庄摄影)

传统中带现代感

为迎合现代顾客的口味,他们采用新名字“咖啡快座”,摊位的咖啡香在传统中带有现代感,除了传统咖啡和茶,也泡西式咖啡如拿铁。摊位卖烘烤面包,口味除了熟悉的咖椰和牛油,还加入自创的黑芝麻、椰子,以及芋头等口味。

蔡逢捷的一对双胞胎妹妹,不久前离开原本任职的活动管理和创意行业,与哥哥一同流汗出力,哥哥主要泡咖啡,妹妹们负责烤面包和下单,咖啡摊除了咖啡香还洋溢着浓浓的兄妹情。

蔡逢捷坦言,这个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因此得进行市场调查,了解顾客的喜好。他说:“从上一代手中接下生意,最大好处是能得到很好的忠告。爸爸经常告诉我们,咖啡和茶不仅是饮料,那是味觉上的享受,泡的时候要细心要有诚意,只要用心顾客就能感受得到,这也是我们的坚持。”

精神体力透支

由于之前曾在摊位帮忙,蔡逢捷正式接手咖啡档生意时,已经预了得工作很长时间,因此并不觉特别辛苦,虽然体力和精神上常透支,但忙得开心,尤其是泡的咖啡被顾客肯定的时候。“我们有不少常客,和一些顾客已经熟到变成朋友,除了在社交媒体上保持联系,甚至会出席他们的婚礼,感觉很好。”

“咖啡快座”生意不俗,三兄妹计划,这个月底在肯特岗地铁站多开一档,哥哥主理厦门街的摊位,新档口由妹妹坐镇。他们也计划,在2017年于莱佛士坊开设第三家咖啡档。

郭进一:保留祖母原味

郭进一(26岁)称得上是在传统小贩家族中长大。他从小就吃祖母的板面长大,在祖母于新樟宜路上段(New Upper Changi Road)的板面档口“面粉粿”进出帮忙,对烹饪产生兴趣,现在与家人一同打理这个档口。

郭进一说,他不是读书的料,小六过后就没继续学业,或许受祖母影响,对烹饪很有兴趣。“我一直都想当厨师,第一次正式的厨房训练是在加东一家餐馆,几年前曾在那里当学徒,获益不少。”

家庭凝聚力

两年前开始当全职小贩的郭进一说:“以前在餐馆打工,我把餐馆当成自己的,可以早上11点左右才上班。后来学到经营餐馆不能只靠一人,团队合作很重要。比如现在打理面摊,工作时间很长,我每天早上5点左右就开始工作,煮面汤,一直忙到下午3点左右,从早餐忙到午餐,这么长的工作时间不可能只有我一个人,所以会和表兄他们轮班。”

郭进一说,祖母的这个板面摊,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家庭凝聚力,他爸爸、阿姨、表兄等全都有帮忙。郭进一自幼丧母,由祖母抚养长大,与祖母关系密切。对他而言,祖母的板面最好吃,从不会吃腻,现在能继承这门生意,感到很开心。

“面粉粿”的郭进一将祖母的板面发扬光大。(龙国雄摄影)

接手后生意更好

年轻人当小贩会有一些对自家食物品质的要求和坚持。郭进一对他家的板面非常认真,所以“面粉粿”板面天天人龙不断。郭进一说:“我们的板面真的不一样,面条是我们每天晚上用祖母用了30年的机器做的,江鱼仔和冬菇等配料,都是我们根据祖母的食谱准备,百分百手工。”

郭进一强调,他的板面与祖母时代口味一样,多数材料都原汁原味,唯一不同,是制作面条的面粉。他试过多种不同面粉,最后决定采用来自澳大利亚的,虽然稍微贵一点,但制作出来的面条更有嚼劲。他也很自豪,自从他接手面摊后,生意好了不少,现在每天能卖300多碗面。

谈到未来,郭进一没想太多,希望有朝一日能走特许经营路线,甚至推出比较“西化”的板面,吸引各种不同顾客。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