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云吞面 吃出浓浓人情味

曹记云吞面第二代摊主曹锦光(右)与第三代摊主曹爱敏。(邬福梁摄)
曹记云吞面第二代摊主曹锦光(右)与第三代摊主曹爱敏。(邬福梁摄)

字体大小:

新加坡小贩文化申遗成功,国人难掩雀跃;但小贩文化要发扬光大,在新加坡人生活中源远流长,小贩的接班问题越是迫切,能传承几代的小贩手艺,尤显难能可贵。早报副刊《现在·食乐园》每周六推出小贩传承系列,介绍本地传承二三代的小贩摊位,听摊主分享如何将传统滋味代代相传,道出美食中蕴含的酸甜人情味。

曹爱敏自小就在父母经营的曹记云吞面档口帮忙,大学毕业后她体恤父母的辛劳,毅然放弃银行的舒适工作,与父亲共同打理面摊。

曹记云吞面第三代摊主曹爱敏的梦想,是在大学毕业后加入家族生意,既为了父母,亦为保留传统云吞面最本真的味道。

第二代摊主曹锦光(66岁)的母亲林月友(88岁)1965年于旧机场路熟食中心开始售卖云吞面。曹锦光说:“早在1965年之前,妈妈就在街边卖炒米粉,五分一毛赚得少,因而改卖两毛钱的云吞面。”

“旧机场”指的是1955年停用的加冷机场,在巴耶利峇机场建成后就走入历史。从当年的路边摊、旧机场露天巴刹再到1973年落成的旧机场路熟食中心,曹锦光一直没离开过,他从小就在街边卖面,已把面摊当成另一个家。

43年前,曹锦光当完兵后接手母亲摊位生意。近年女儿曹爱敏(35岁)开始协助打理生意。他说:“基本功教了,剩下的要靠她自己。”他始终相信,煮面要靠观察,多练习,技巧摸久就会慢慢上手。

传承三代人的一碗云吞面,一做就是56年。曹记用的面条是自己生产,有菠菜面、紫菜面、番茄面、全麦面等。
传承三代人的一碗云吞面,一做就是56年。曹记用的面条是自己生产,有菠菜面、紫菜面、番茄面、全麦面等。

曹记云吞面的面条由自家工厂制作,是太太苏秀珠研发的。当年全球小麦收成不好,鸡蛋涨价,批发商为赚取利润,面条水准一再往下掉。考量到面条是一碗云吞面的灵魂,夫妇俩买了工厂,研究自制出菠菜面、紫菜面、番茄面、全麦面等,让食客有更多选择。

换了自制面条,摊位生意蒸蒸日上。曹记一度将生意扩大,开设四五家分店,不过因做得太累,后来陆续关掉分店,只留下原店。

女儿曹爱敏学校假期就到摊位帮父母卖云吞面,22岁大学毕业后,决定要到摊位卖面。曹爱敏说:“不过,妈妈希望我多出去走走看看。”在银行做了三年工后,她在25岁回到面摊。

  她说:“我的心还是在父母这里。当我想到自己可以舒服地在办公室里,父母却在摊位忙碌时,就觉得很不安。”一旁的曹锦光说:“我们叫她好好考虑,别一时冲动,做小贩很辛苦,做了这个决定很难回头。”

女儿愿意传承家族生意,曹锦光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她对这碗从小吃到大的云吞面有感情,她看我们辛苦,决定接手生意,这是一种使命感。”

离开冷气办公环境,工作时间更长,对曹爱敏来说,都是值得的。“我不觉得自己少了什么。如果真的少了什么,就是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

为支持女儿,摊位每周六休息,让曹爱敏有更多时间陪伴两个年幼的孩子。曹锦光坦言:“以前我们很拼,现在想通了,我们并非要赚很多钱,要维持生意,也要把时间分给孩子。”

对曹爱敏而言,所谓的传承,就是一步步去感受父母以前走过的路,体会当小贩的艰辛。曹锦光去年5月跌倒,折断脚踝骨。父亲休养期间,曹爱敏担负起摊位生意。顾客对父亲的关心,让她倍感温馨,也让她意识到与顾客面对面,建立关系的重要性。在网络平台点餐,就缺少了这种人情味。

曹锦光说:“卖吃不要只有交易,要有交情,才能体现小贩精神。”

父女俩感情好,一起工作默契十足。曹爱敏笑说,他们是最佳拍档,合作愉快,没什么摩擦。奶奶也很支持,每次见到她都会关心生意如何,还鼓励她东西只要干净、用心做,做事勤劳,就能保住生意。

曹爱敏认为,小贩勤奋努力,能屈能伸,小贩生意不是没有竞争者,只是他们遇到困难从不放弃。曹锦光坚持从开摊的第一碗面煮到收摊那碗面,都要用心做,要对得起顾客。

曹锦光不讳言,女儿在接手生意初期,能力受到顾客质疑。如今曹爱敏已能独当一面。“现在我不在就不吃的人变少了,也有顾客赞爱敏煮得好,这是对她的鼓励。”曹锦光没有退休打算,会一直陪伴女儿经营摊位,“以前我做得多,现在就少做一点,让女儿多担当。”

访问结束后,曹爱敏端上自己煮的云吞面。除了皮薄馅鲜的云吞,还有嚼劲十足的面条和美味叉烧。这份无可言喻的亲切与幸福感早已透过碗筷传到心中。

地址:51 Old Airport Rd

#01-04 S390001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