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佩玲:以“帖”取人

字体大小:

晚餐时间

12年后,当每天上面簿转一圈已成为许多人戒不掉的习惯时,W终于“登陆”和设立账号,开始战战兢兢地在社交媒体世界里闯荡。

“朋友给我按赞后,我是否一定要礼尚往来?”

“别人要添加我为朋友,不接受会不礼貌吗?接受了就得互动吗?”

“什么内容的帖文才算合适?说太私人亲密的事情,这不好吧?”

W太认真地在饭桌上询问大伙儿的意见,顿时让我们这些面簿“老手”(对她而言)感到措手不及。

开玩笑,这女人平日是驰骋于金融圈子的佼佼者,她无须为这般无关紧要的小事伤脑筋吧,我心想。

过了几个月,W的“朋友”已增至几百人,她也开始享受着每天在面簿上吸取各类时事信息、阅读其他面簿友人所转载的文章的乐趣。

不过,“晋阶”后的W又有新的问题浮现。

“我发现某某每几个小时就发一次帖文,告诉大家她早午晚餐吃了什么,你们说这是不是太以自我为中心了?”

“某某的帖子总是以抱怨和发牢骚为主,她生活好像过得很不愉快吧?”

面簿并非一个人的全部,再多的帖文与照片始终无法让我们掌握一个人,甚至是一件事情的全貌;但和W一样,社交媒体平台上的我们容易以偏概全,自己是如此,对别人也一样。

我可以狂发一系列与跑步和健康有关的帖文,但不意味我没有惰性打败自律的时候;爱面子的我们也甚少把脆弱不堪的模样给别人看,所以,面簿上总是不断浮现人们精心打扮出席聚餐时所拍下的亮丽照片。

单凭网上几张帖文或照片,就要对他人做出过度诠释的评断,这不仅流于表面,甚至还有点残忍。不过,我喜欢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所写过的一句:“只有肤浅的人才不以貌取人。”

被误解是必然的

在某一程度上,以貌取人是我们理解各种人事物的过程之一,一个表情、一段评语或一个人的生活圈子,都可成为拼凑对方个性的线索。那错误解读该怎么办?没法子,社交媒体所教会我的一件事情是,被人误解是必然的。

不过,当你是公众或政治人物时,或许就无法如此故装洒脱。本地政治人物与国会议员赶上社交媒体热潮后,自然会在网上分享一些与居民互动,或热心帮助居民的帖文与照片。

不是所有的分享都赢得掌声,有的单看帖文是满满善心的内容,但往下一读,帖子下尽是恶评如潮,包括批评发帖人做作、假好心和逞英雄等。

骂的人骂得尽兴,被骂的人往往无言以对,毕竟,所谓的做作与假好心,并不是肉眼所看得见的东西,任谁都无法做出准确的定论。

套用偶像剧人物爱说的一句,真心是看不见的;所以,你也别奢望可以图文来“拼贴”出一片真心。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