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全成:穿梭于花与诗的时空

五月诗社社长郭永秀(右一)点评三名主讲人的作品,引来台上台下一片笑声。左起:本文作者、林得楠、蔡志礼、董农政。
五月诗社社长郭永秀(右一)点评三名主讲人的作品,引来台上台下一片笑声。左起:本文作者、林得楠、蔡志礼、董农政。

字体大小:

晚餐时间

台上,牧汉林在谈他17岁时写的诗,他的萤火虫的意象,说“我是一棵开花的树”;董农政在分享他的《一抹芙蓉泣断水乡外》,细说“有莲,在寺外流连留言”;负责串场的主持是华之风,那个儒雅书生……

台下,是一张张熟悉的脸孔,思逸、晓曦、傅艾笙、吴小芬、乔克岑、柳依风、王明凤……都是学生通讯员;还有那个年代就认识的作家老友成君、尤今、郭永秀、黄汉雄,以及八旬的退休摄影老同事陈川成,背着沉重的器材,身手依然敏捷地来拍照……

时光穿梭观景楼上

感觉那是在亚历山大商报礼堂,是南洋学生的一场活动。

但是,年轻作曲人张耀天的歌声,却把我拉回当下,尽管那又是一趟时空的穿越:“冷冷清清/春来了/我却无法触及/像老枝桠默对双溪/一起畅流美丽的泪/点点滴滴/划过眉头湿了心头……”是林得楠——人称“当代李商隐”的诗人,也就是牧汉林的诗《李清照》。华之风,则是得楠口中的“青梅竹马”,与通讯员们一同成长的蔡志礼。

每回登上国家图书馆顶层的观景楼,我都感觉那是一艘太空船,穿梭于城市的上空;这一天,7月16日,“三人行,必有我诗”——新华诗歌年的这场活动,观景楼真的像时光穿梭机,把我们带到80年代初,那三年多令通讯员们至今难忘的摘星岁月。

董农政,当年南洋学生的编辑,今日知名的命理师傅。董师傅“诗过花甲,仍是朵朵莲花”,他以充满哲理的话语谈他的莲花诗与他的诗集《两漾》。然后,张耀天再以他谱的曲,唱出董农政的《若荷》:“心可随/缘莫随/一番风华堪几岁/若荷,若荷/悄悄且醒且睡……”若荷若荷,怎么听来像若何若何?

花开花谢唯诗永恒

接着,该我上台了。不再是南洋学生主编在点评通讯员的工作,是我在交作业,是写诗近半世纪才交出的第一份作业——《花季5030》的半部讲稿:花海诗踪,谈这四年来与妻走遍岛国,访花写花的点滴,如何给花取中文名,如何惊识豆蔻——豆蔻年华的美。然后,耀天又谱唱了《花季30》里的《书生心事》:“读你,我的爱/从洪荒的神话到初民的歌吟/读你的神秘读你的梦幻/魏晋山水,唐风宋雨……”

惊喜!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听自己28年前写的诗,化成动人的歌声,那种感觉是万般滋味上心头,不知如何描绘。写诗是静态的心灵劳作,诗歌朗诵则令诗行立体起来,句句打入人心;而唱诗,则叫诗句化成了珍珠,颗颗在你心版上滚动……感谢主办单位,感谢耀天,带给主讲人如此的厚礼!

喜欢“三人行”这个意味人人可以读诗赏诗写诗的讲题,喜欢这样一个诗情画意的聚会,尤其是我,穿梭于花与诗的时空,更是如幻似梦还真的一刻。

旧的时光一去不返,花谢可以期待花开,只有诗是永恒的。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