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工队魔术手 破房3天变新屋

字体大小:

马来西亚雪兰莪州一个村子里,住着一家六口的破旧木屋,短短三天内摇身一变,前方空地建出一间崭新的蓝白色房子。

新房子是原住民苏迪曼经过漫长等待才申请到的,也将是一家子未来10年或更久的栖身之处。

今年6月,两名建筑师林梓怀(30岁)和叶姗鸣(30岁)召集另外27名建筑专才组成义工团队“Architect’s Build”,专程到马国雪州双文丹(Serendah)帮助苏迪曼一家建房子。

本期《大特写》,随记者了解这义工团队如何在三天内改变这户原住民的生活环境,也反思出国当义工的意义。

全国志愿服务与慈善中心2016年个人捐赠调查显示,我国前年的义工参与率达35.4%,比2012年的32.3%高,可见国人对志愿工作的意识正普遍提高。

所谓取诸社会,用诸社会,国人生活素质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提升,也更有能力帮助弱势群体。

政府经常鼓励人们当义工,或通过学校社区服务计划让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很多人也将志愿服务的范围扩大到海外。

但是,提到出国当义工,仍有人会议论参与者是否当成“义工旅游”;或为自身利益,没真正为受惠者着想;国外义工对当地居民的影响是否能持续?

这也是记者在参与义工团队“Architect’s Build”的志愿建筑项目前,反复思考的问题。

项目负责人之一的林梓怀受访时说,他不否认一些人当义工时怀着错误的出发点,造成人们对到国外当义工的负面印象。但对他而言,一次志愿服务或许在别人眼里微不足道,但这些小小的举动却带有涟漪效果。

他说:“我们在这里只花三天时间,但这间房子却是这些原住民未来10年,甚至20年的住处。能够感受到亲手让他们的人生变得更好,那种满足感是无可形容的。”

林梓怀也指出,在帮助原住民之余,对义工们也是宝贵的学习经验,尤其他们都从事建筑专业,参与志愿建筑项目更能反思有关这份职业的意义与责任。

经历三天日晒雨淋,苏迪曼从项目负责人手中接过新房子的钥匙,那一瞬间,不论苏迪曼一家或义工团队都忘记了所有疲惫,只有满满的感动。

每个国家不论发展到什么程度,都有需要帮助的人,只要源自真心助人的出发点,志愿服务或许不必区分国界,只要在能力范围内,都应从心出发,关心国内弱势群体,行有余力也偶尔出国为他人献一分力。

20180827_ln_datexie-03_Large.jpg
苏迪曼在旧房子住了大约12年,尽管房子情况已相当糟糕,他却没钱搬家。

29建筑专才找回初衷

决定不再只做“纸上建筑”,要打造以人为本的建筑,29名建筑专才通过志愿服务,重寻建筑业的意义。

林梓怀从新加坡国立大学建筑系毕业后,就开始参与社会企业EPIC Homes的义工建筑项目,至今已帮忙建筑18间房子。叶姗鸣也已参与建筑三间房子。

林梓怀说,记得大学时学到,设计建筑时须以人为中心,符合人们需求,但他踏入社会后才发现,建筑师或公司多数只为请得起他们的客户服务,而非真正为社会服务。

他说,参与义工建筑项目让他找回当建筑师的热忱,“这与金钱或社会地位没有关系,而是如何用技能回馈社会,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

叶姗鸣求学时曾到印度孟买实习,所属的公司专门设计高档房子,但她看见许多贫困人家住在路边,让她重新定义身为一名建筑师的责任。

她说,许多建筑师只做“纸上建筑”,如设计一道门或窗口时,在纸上只是不同线条的组合。因此,他们不了解工地真正情况,以及设计图如何落实为眼前的建筑。

“作为一名建筑师,我们不会在现实生活中建造房子,因此通过亲身体验建造工程,有助于找回为人建房子的初衷。”

两人今年初策划这个义工建筑项目,4月开始募款,意外的是,不到两周报名人数就爆满。

林梓怀指出,EPIC Homes在马国已有一点名气,但在本地知名度不高,因此希望能借此机会提升对建筑义工服务的意识,鼓励更多建筑专才学以致用并回馈社会。

20180827_ln_datexie-04_Large.jpg
旧房子里只有一间睡房,当部分地板坍塌后,苏迪曼一家把它当储藏室放杂物,一家六口睡在客厅。

六口挤客厅钱不够用无法搬

下雨时屋顶会漏水,需要用桶装;睡房部分地板已坍塌,一家人只能挤客厅睡,这是原住民苏迪曼夫妇和四个年幼儿女旧房子的情况。

苏迪曼(34岁)以马来语对记者说,旧房子约两年前曾住12人,情况比目前更糟,兄妹婚后已搬走,如今只有他一家六口同住。

但一家六口从挤一间睡房,到过后挤客厅过夜,却仍不舒适。

苏迪曼在村里生活了33年,在旧房子住了近12年,尽管旧房子情况相当糟糕,他却无法搬离。

苏迪曼是家中唯一的经济来源,10年来当割草员糊口,但不是每天都接到工作,月入只有750令吉(约250新元)。

他说,家中三个孩子还在念书,薪水用来支付学费和日常开销后,没有余钱买新房子或做其他规划。

因此,若没有申请到社会企业EPIC Homes的新房子,一家六口就只能一直住在旧屋。

苏迪曼说:“我等了差不多两年,一开始很伤心,因为没有拿到房子。现在终于拿到了,我开心,孩子们开心,妻子也很开心。”

他也说,旧房子是父亲留下的,新房子让他觉得终于能够拥有属于自己的住家。

20180827_ln_datexie-02_Large.jpg
29名建筑专才组成义工团队“Architect’s Build”,专程到马国雪州双文丹帮苏迪曼一家建造新房子。

确保计划具可持续性

马来西亚社会企业EPIC Homes于2010年成立,主要为当地原住民建房子。

社企业务执行员娜葛德仁(25岁)受访时说,EPIC是“Extraordinary People Impacting Communities”的简称,旨在制造机会让更多人参与志愿服务,共同为社会贡献。

他说,几名创办人早前曾到一个原住民村落建厕所和粉刷房子,看见其中一间房子几乎坍塌,让他们意识到许多原住民长期居住在不安全的房子里,因而设立EPIC Homes。

他们也希望建筑计划具可持续性,因此展开工程前会事先到村子了解原住民的房屋需求,并针对不同家庭和房子情况进行评估。

社企会与原住民一同商讨受惠家庭的先后顺序,考量因素包括年长者、新婚夫妇,或有多个孩子的家庭。

有了具体名单后,社企才开始召集义工展开建筑工程,并在房子建成后继续跟进,查看房子和原住民的情况。

娜葛德仁说:“让原住民决定受惠条件和最后获得新房子的名单,是让他们对自己社区有一定主导权的重要步骤。”

EPIC Homes至今已帮助10多个村子,每个月会建三四间房子,每个村子可建造约10间至28间房子,Architect’s Build帮苏迪曼建造的是第117间房子。

20180827_ln_datexie-11_Large.jpg
建筑工程从第一天的钢铁架构(左上图),到第二天地板和屋顶逐渐成型(左下图),到最后一天新房子完成(右图)。

采用模块三四天建好一间

根据原住民需求建造屋子,并使用预制材料,让义工团队三四天内就建成一间房子。

EPIC Homes采用模块(modular)建筑方式,一间房子一般由六个模块单位组成,这些单位也就分别成为睡房、厨房和客厅等。

林梓怀说,这种方式就像“组装一个大型的宜家(IKEA)家具”,并可依照原住民需求调整模块单位,例如一对老夫妇的房子只由两个模块单位组成。

虽然义工们都是建筑师,但说到真正动手建房子,他们还是第一次尝试。

建筑工程展开前,义工们会参与一天的建筑速成班,学习如何使用电锯和锤子等工具,隔天就得展开建筑工程。

施工前,义工们分三组,分别负责房子的整体架构、屋顶和地板。

这些建筑专才原本能坐在舒适的办公室里,如今却得在工地,从一个钉子到一个铁架,慢慢在一片空地筑起一间房子。

从第一天不熟悉使用锤子,不知敲坏几根铁钉,到最后一天能熟练地钉好木板,工程期间更面临猛烈阳光和暴风雨,但义工们只担心工程是否延误。

建筑工程在第一天只见得到钢铁架构,第二天地板和屋顶逐渐成型,到最后一天为房子装上窗口和楼梯,并为外墙漆上简单的蓝白色,义工们到此的义务即将完成,苏迪曼一家的新生活也越来越靠近。

20180827_ln_datexie-08_Large.jpg
村里的年幼孩子也希望为苏迪曼的新房子尽一分力,义工让他们为窗口油漆并搬到工地。

受惠者也出力助他人建房子

Epic Homes的建筑计划包括一个“转惠于他人”(pay it forward)的项目,受惠原住民除了为自己的新房子出一分力,之前或之后也须参与村子里的其他建筑工程。根据记者观察,每天的建筑工程都会有不同原住民默默前来帮忙,较年轻的负责打造屋顶,较年长的帮忙把建筑材料移到工地,方便义工使用。

就连村子里的小孩也期待参与建筑,因此义工会安排他们为窗口油漆,或将较轻的材料搬到工地附近。

每天积极参与建筑工程的苏迪曼说,他在三天期间感受到整个村子的守望相助(gotong royong)精神,让他非常感动。

“单靠一个人的力量建房子是非常困难的,但若有更多人帮忙,整个工程就容易多了。”

包括自己的房子在内,苏迪曼已参与村子里的三个建筑工程。他认为帮助他人是“正确的做法”,他有了自己的新房子后,就更应该帮助其他原住民尽快得到房子。

新房子建成后,项目负责人林梓怀将房子的钥匙交给苏迪曼。在踏入新房子那一刻,苏迪曼落泪了,脸上藏不住满满的喜悦,还亲自向每一名义工道谢。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