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动员制口罩

李沛鸿(左起)、黄清春和李亚水对自家设计和生产的可重用布口罩很是自豪。(受访者提供)
李沛鸿(左起)、黄清春和李亚水对自家设计和生产的可重用布口罩很是自豪。(受访者提供)

字体大小:

开设布料工厂的黄清春无法给在澳大利亚当牙医的儿子和本地家人买到足够口罩时,便动起生产口罩的念头。

“买不到口罩,我们自己造。”

冠病疫情在我国出现后,市面上的口罩断货,开设布料工厂的黄清春(68岁)无法给在澳大利亚当牙医的儿子和本地家人买到足够口罩,便动起生产口罩的念头。

一开始打算直接从台湾购置口罩机,却获知最早只能6月交货,口罩原材料更是难求。有40年纺织经验的她想到,不如改制更环保的可重复使用布口罩。

“普通人用布口罩,较稀缺的外科口罩就能留给前线医护人员。刚好那时黄循财部长说要发展在本地制造口罩的能力,我就决定也来尽一分力。”

黄清春设在马来西亚的工厂生产各种布料,包括一种防水防菌的,这类布料原供货给成衣工厂。她赶紧花了一周设计口罩样式,并让有化工经验的丈夫李亚水(66岁)负责加强布料的抗菌性能,经营装修公司的儿子李沛鸿(32岁)则帮忙行销事宜。

透过贸工部穿针引线,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对口罩进行测试,并给予技术指导。“一开始为了透气用了比较薄的布,后来考虑到过滤性,来回调整六七次,终于确定外层是防水的微纤维布料,中层布料经化学处理后能防菌,内层用不经染色的全棉布。反复清洗100次也不影响质量。”

黄清春根据两个孙辈的出生日期,将口罩命名为“1929”,并在3月推出市场,产能从起初每天7000个提升至2万个。李沛鸿除了将口罩给他住在客工宿舍的孟加拉籍员工应付燃眉之急,也捐赠超过2000个给其他客工宿舍。

李沛鸿与妻女、姐姐及父母住在同一屋檐下,他说制造口罩的新尝试拉近一家人的距离。“以往各有各的事业要奋斗,最近大家每天围绕着口罩有共同目标,从早忙到晚,有说不完的话题,很累但也很有收获。”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