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农场转型 水到渠可成?

订户
赠阅文章
订户专享 赠阅文章

早报新添“赠阅文章”功能!凡早报VIP会员,每月可赠阅 5 篇订户专享文章。

了解更多
出生在农场的黄国华,经历了新加坡八九十年代以来的农业发展,如今60岁的他仍然每天坚持打理菜地。
出生在农场的黄国华,经历了新加坡八九十年代以来的农业发展,如今60岁的他仍然每天坚持打理菜地。

字体大小:

冠病疫情的暴发突显了支持本地农场建设的重要性,只有拥有本地食物供应链才能在危机时刻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


这些年来,本地农场针对国情不断做出调整,许多农户也正在经历一个重要的转型期,包括农场的改革、耕种方式的转向,以及农户的世代交替。一家农场要坚守下去需要几代人在风雨中接力传承,这么多年来,本地农场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他们如何求存?又要如何面对一个由科技主导的未来?


国华科艺农场:过渡到更工业化的水耕种植是大势所趋
从双溪登雅路(Sungei Tengah Road)开车往里走,城市从后视镜退去,窗外显现出郊野的模样。渔场、花农、菜地……一路的鸡叫虫鸣在这个阴雨不定的季节里似乎是找到了难得清嗓高歌的晴天。

订阅登录,以继续阅读全文!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