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打call 加油打气

“打call”虽是中英双拼词,但其出处却是日本。
“打call”虽是中英双拼词,但其出处却是日本。

字体大小:

图片取自互联网

被中国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收进“2017年度十大网络用语”的“打call”,是为人加油、打气,全情力挺支持的意思。

A:你后天就要上台演讲了,我跟C会在台下为你打call。你行的。

B:我在演讲,你们不支持还要call我干吗?

A:打call还不够?那,我们为你疯—狂—打call,拍掌特别大声好不好?

B:还夺命追魂call?这场演讲对我很重要,你们要是来搅局,还是别来算了!

A:……(托腮翻白眼;望后,回头,再仰头大翻白眼)

去年中国发布的“2017年度十大网络用语”里,榜上有名的这个“打call”挺有意思。

不明就里,还真会像B那样,将“打call”理解为“打电话”。经历过传呼机,和所谓打电话是要听到对方声音的年代,一见到“call”这个字,耳边还会响起Stevie Wonder 1984年红透大街小巷的“我打电话来,是要跟你说我爱你”(I Just Called To Say I Love You)的副歌旋律,简单得老掉牙的歌词,34年后重听,还是让人心头一阵甜丝丝。

可是被中国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收进年度十大网络用语的“打call”另有别义。

网友口中的“打call”其实是为人加油、打气,全情力挺支持的意思。

新词达人综合不同专文的解析,发现“打call”还有正确的语法,必须以“为XX打call”的形式表达才够正宗、到位;如果你要加强支持的力度,可以加插“疯狂”,变成“为XX疯狂打call”。那些没有这么做的,会不会被嫌弃为拾人牙慧,一知半解地赶时髦呢?(托腮翻白眼)

源自日本

“打call”虽是中英双拼词,但其出处却是日本。偶像团体在演唱会上表演时,狂热的粉丝会跟随演出和音乐的节奏做出一系列支持、应援偶像的动作,如挥动荧光棒、跳跃、拍掌、挥动手臂、喊口号等,看完一场演唱会就像是做了两个钟头的有氧运动。日语将这种打气的行为叫作“コール”(叫、喊),有趣的是,这个名词在日文念“koru”,也就是英文“call”的意思和音译。英文字被音译为日文,辗转来到中国又变回英文,搭配汉字。

根据黑龙江大学专项资金汉语研究中心有关“打call”出处的专文:“为了适应现代汉语词汇双音化趋势,且受到现有追星文化中‘打歌’‘打榜’等词的影响,就在其前加上‘打’字,创造出‘打call’这一表达方式。” 新词达人不太同意这个说法。我认为“打”字的加入是跟“打气”有关,说穿了,“打call”不就是“打气”吗?

见证日本人“打call”实力

我几个月前在滨海艺术中心看日本“Tokyo Ska Paradise Orchestra”,一个融合爵士、摇滚和牙买加斯卡(ska)音乐的高能量乐队的演唱会时,几乎全城的日本人都来“疯狂打call”,也让我亲眼见证了日本人在观看演唱会时竟也可以如此团结一致,将小我融为大我,汇为一股打call的荧光人声人海。演唱会工作人员免费广派荧光棒、荧光管,演唱会一开始,日本观众马上“call魂”上身,随着音乐向舞台挥动荧光棒,动作像在鞭打空气,或对空气击鼓,整齐一致得来宛如事前排练过一般。观众也一致发出“嘿、嘿、嘿”,由于乐队演奏的都是快歌,因此这声浪非但不干扰人,反而和音乐的节拍相呼应,配合无间。

黑龙江大学的那篇文还将“打call”与“点赞”对比:“‘点赞’最初源于用手指点击网络社区的‘赞’功能,而‘打call’原义所表示的一系列动作都幅度较大,所以‘打call’自然在表达效果上强于‘点赞’。”我觉得这解释很传神地点出当下网友使用流行新词时,普遍喜爱情感较浓烈和夸张的词语。

每个时代的新词

太阳底下无新鲜事。正如随着共享经济应运而生的Uber和Grab等传召私家车,不就是我们上一代所熟悉的霸王车吗?好好的一个“打气”干吗放着不用,而用这个洋腔怪调的“打call”?理由很简单,每一个时代,每一个生代都需要有自己的表达方式,纵使和上一代说的根本就是同一个东西,仍得换个名字,转个圆圈,仿佛是他们发现的新大陆。

同一个字,不同生代,各有理解和联想,频率对不上,就变成代沟。

上个月,中国媒体报道,东北农业大学电气与信息学院的一名老师给学生作业的点评在网上爆红。教学将近22年,51岁的董桂菊引用网络流行词,接地气得来又言之有物,其中一篇点评写道:“很养眼,很享受!网孔法用得好极了,忍不住为你打call。”

新词达人也为这位老师打call。对呀,何必执着呢?懂得切换频道,和下一代的频率接上了,代沟就瞬间拉近了。沟通就是这么一回事。

(图片取自互联网)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