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孩子学生身上找灵感 “这一班”同在一起25年

字体大小:

漫画作者翁添保没想到《这一班》漫画一画就是25年,漫画里的人物小宝、小胖、朱校长、汪老师等,

陪伴读者成长,自己却永远长不大。

他们已经同班25年啦!

我说的是本地漫画作者翁添保的“这一班”系列,1993年开始在《星期5周报》连载,后来专栏搬迁至《大拇指》,一眨眼已是25年,小宝、小胖、朱校长、汪老师,永远也不老,陪伴一代代年轻读者度过他们的青涩学生时代。

每周(如今是隔周)看见学生翻开学生报,第一件事就是看自己的漫画专栏,身为教育工作者的翁添保心情复杂。高兴的是,学生仍爱追看他的作品,忧虑的是,许多人告诉他华文漫画已经是孩子们接触华文华语的最后媒介了。

借漫画推广华文阅读

身为华文教师,翁添保当然希望小朋友多看课外华文读物,这也是为什么在画“这一班”之余,他也常参与借漫画推广华文阅读的活动,今年还出了《初级漫画作文》和《漫画作文》。

“这一班”庆祝25岁生日,翁添保也集结作品,出版全彩版《又是这一班6》(玲子传媒),加上90年代的两本《这一班日记》,这已经是“这一班”的第八本作品集。

2018.1024.zbfk_.b_Small.jpg
《这一班》的校园故事推陈出新,让人会心。

翁添保上周来到报馆接受联合早报访问,他还记得1990年代初,服役后就读新加坡国立大学期间,如何立志每周都要有漫画发表在报刊杂志上。翁添保说,80年代新加坡华文漫画蓬勃,前辈漫画作者如庄明让、昌根、陈建成、李太里的作品对他都有影响。当时他也追看朱德庸、蔡志忠等台湾漫画家作品,对四格漫画特别感兴趣。

四格漫画篇幅短,最适合用来谈论时下发生的议题,借用讽刺的手法,好笑的同时,引人思考。

努力投稿的翁添保,在1993年获得机会在学生报上设自己的专栏。

“在报馆接受访问,意义非凡,一切从这里开始,我也没有想过一画就是25年。”

25年,翁添保从大学生,到投入教育工作,到结婚生子,身份变迁,对事物也有了不一样的看法。

“这一班”的对象是小学生,翁添保没打算加入教条或道德价值观,借师生们发生的小趣事,让人会心一笑,从其他的面向切入。

借漫画讨论社会议题

谁说儿童漫画不能讨论社会议题?前阵子教育部宣布教师使用学校停车场也要付费,引起教育圈很大的讨论,“这一班”当然不能避开这么切身的校园事件,翁添保就设计了汪老师和严主任的对话。老师揶揄主任新车买的不是时候,严主任反说:“才不呢!我决定今后每天第一个来学校,最后一个离开!”——要停“够本”,借新加坡怕输心态来回应。

翁添保回顾作品,惊讶发现25年里漫画也记录了不少民间历史,比如曾经红极一时的电子鸡,曾经让人胆战心惊的疯牛症等等。

翁添保和太太育有一对宝贝女儿。现在女儿成了他的第一个读者。

翁添保说,工作繁重,现在已经不似从前大量阅读漫画,灵感也不如从前泉涌般信手拈来,加上与读者年纪差距越来越大,因此两个女儿成为他的最佳编辑,从孩子的反应看漫画的“笑”果。有时孩子也会给他一些点子,她们记性好,也会提醒翁添保不要重复以前用过的笑点。

大女儿翁予曈也爱绘画,2013年翁添保曾与她合著绘本《妹妹有个坏习惯》,获得《大拇指》和国家艺术理事会联办的“话中有画”华文绘本创作比赛亲子组第二名。

翁添保说:“我跟大女儿开玩笑说,如果哪天我画不下去了,你可以继续画‘这一班’,就像《老夫子》那样。她只一笑而过。”

除了女儿,翁添保的同事和学生也常给他点子。

校园生活多姿多彩,每天都有趣事,翁添保不愁没有题材,老师如何对付学生,学生如何反应,永远推陈出新,而创作者最重要的是观察。

作者犹如导演

每次集结作品,翁添保都会发现自己无意间的倾向,比如上一本书里,爱炫耀财富的大富,不小心成了主人翁,出镜率太高,他马上调整。这次则有感爱追星的艾美近年出镜率偏低,接下来翁添保会给她安排更多戏码。

这也是漫画创作最好玩的地方,翁添保说:“我就是导演,要安排演员做什么就做什么。”

不过25年来,小宝当之无愧是第一男主角,爱偷懒爱耍小聪明,翁添保自认小宝最像他自己。不过说到底,每个人物也都带有一点创作者的色彩,脱离不了创作者的个性。

翁添保计划接下来推出25年的珍藏版系列,以主题的方式重新整理作品。他也打算额外创作短篇,交代一下故事人物的身份背景。

“比如小宝,每次都只有妈妈出现,就有读者好奇问我,小宝是不是来自单亲家庭?也有人好奇严主任的脸上疤痕是怎么来的。”

目前翁添保在早报周刊也设有专栏,讨论更多时事课题。

翁添保感恩专栏定期鞭策他动笔创作。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