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记者采访本地艺文界负责人和数码科技业者,探讨到底数码科技是“吓走”对科技陌生的艺术访客,还是为艺术鉴赏活动吸引更多知音。
以前去美术馆看展,是自己与一幅艺术品的对话。这几年,数码科技的应用,大大改变了观展的方式,观看者与艺术品之间还多了一层科技(比如互动荧幕、手机应用),更加强调触摸、互动、沉浸式或虚拟的体验,艺术品原作经过复制后,也已繁衍碎裂成多重意义。
新加坡国家美术馆艺术教育吉宝中心大荧幕放大刘抗油画《河边生活》,让访客“参与”创作。
国家美术馆首席营销官李耀康(右)和创新实验室副处长林永裕认为,数码装置如“社交桌子”,用以增强观展体验,很受访客欢迎。
国家美术馆去年的“昼夜璀璨艺术节:五光十色”,和日本Teamlab合作的巨大数码装置《行行复行行,寻寻觅觅,离离合合》乃入浸式观展体验。(主办方提供)
社交桌子通过数码科技提供更多艺术家作品与人脉网信息,图为蔡名智的联络网。
字体大小:
联合早报记者采访本地艺文界负责人和数码科技业者,探讨到底数码科技是“吓走”对科技陌生的艺术访客,还是为艺术鉴赏活动吸引更多知音。
以前去美术馆看展,是自己与一幅艺术品的对话。这几年,数码科技的应用,大大改变了观展的方式,观看者与艺术品之间还多了一层科技(比如互动荧幕、手机应用),更加强调触摸、互动、沉浸式或虚拟的体验,艺术品原作经过复制后,也已繁衍碎裂成多重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