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院毕业生为客工筹款 描绘客工异乡情与景

字体大小:

一群艺术学院毕业生创作原创艺术作品的明信片关爱被疫情笼罩的客工,希望筹款帮助他们。

艺术创作是人们表达内心想法与抒发情感的渠道,也可以是传递温暖的方式。

毕业自新加坡艺术学院(SOTA)的张俊文(19岁),对近期冠状病毒19在客工群体迅速蔓延感到忧心,于是在社交媒体上召集校友一同发起“明信片工程”(Project Postcard)项目。

在短短的11天内,这群年轻人设计出一组13张原创艺术作品制成的明信片,并通过网站推出义卖项目。团队里的三名设计者接受联合早报记者采访,分享创作灵感,希望透过明信片筹款,为客工渡过疫情难关尽己之力。

受菲律宾帮佣启发 关注客工议题

设计《梦想着梦想》明信片(Dream The Dream)的营销实习生蔡淑怡(19岁)说,她家中的帮佣经常会提起菲律宾的家人,也担心着他们的安危。她说:“帮佣告诉我会尽可能长时间在本地待下去,因为来到新加坡工作有助他们维持家庭经济稳定。”

这些日常对话使蔡淑怡受到启发,并开始关注其他客工群体,包括常看到在路边辛勤工作的建筑工人。她说:“这促使我更深层地思考如何关爱客工,以及不片面地看待事物。在设计这作品时,我想要带出客工可能经历的疏离感,以及渴望、信仰和希望的主题。”

担任“明信片工程”创意指导的王欣蓓(19岁,大学生)所设计的《舞》(Dance)明信片,参照了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的画作《舞蹈》,凸显出对欢乐和生活的歌颂。

她说:“我将这幅现代作品的情境重新置换,借以描绘新加坡客工在生活中的小确幸。一般上,客工在放工后的大部分时间,常在公园或大操场上跟朋友一起玩体育游戏。由于这些点滴往往被客工辛勤劳动的噪音淹没,我认为展示出这些简单快乐很重要,也希望这项目不仅鼓励人们褒扬客工对新加坡的贡献,也提醒共同处在社区中的人们不忘为彼此打气。”

刚从新加坡艺术学院毕业的刘木兰(19岁)7岁就从泰国移居到本地,她的艺术创作一向围绕着本身的移民身份。

她开始创作前会到黄金坊采访外籍建筑工人和帮佣。除了加深认识,也使她的作品能融入更多个人视角来看待事物。她创作的作品——《太阳底下》(Under The Sun)的灵感便是源自个人感触,并选择描绘出客工宿舍的生活环境。

刘木兰在学院制作雕塑时曾专研过这艺术形体。她把客工画在前景位置是要突显出他们是社区里的重要成员,而典型的组屋作为背景则是想借此说明客工帮助建设我们的家园。

明信片义卖至6月1日

张俊文说,通过网络义卖明信片的所得款项,将全额捐赠给客工组织情义之家(HOME)为客工提供日常必需品以及紧急医疗等援助。

首批印刷好的5000张明信片也交由情义之家分发给客工,其中义卖所得的一部分收益将用于承担邮费,让客工可以在明信片上写下寄语传回家乡。

这项活动已募集到$9100款项,并希望在活动截止日6月1日前筹得3万元的募款。有关义卖详情,可浏览www.projectpostcardsg.com网站。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