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情

官媒证实“中国制造2025”政策将有调整 中国暂停对美汽车加征关税

中国官媒间接证实,中国将对“中国制造2025”产业政策做出“适当调整”,削减对国企的资助,给不同所有制企业创造更公平的竞争环境。(路透社)
中国官媒间接证实,中国将对“中国制造2025”产业政策做出“适当调整”,削减对国企的资助,给不同所有制企业创造更公平的竞争环境。(路透社)

字体大小: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强调,调整2025计划不代表北京完全放弃经营高新技术产业。

中国昨天宣布从明年1月起,暂停对美国汽车及零部件加征关税三个月。官方媒体也间接证实,中国将对“中国制造2025”产业政策做出“适当调整”,削减对国企的资助,扩大市场作用,给不同所有制企业创造更公平的竞争环境。

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昨天发布公告,对之前公布的对原产于美国的汽车及零部件加征5%至25%不等的关税,将从明年1月1日至3月31日暂停实施。

美媒近期也报道,北京已恢复大批量购买美国大豆,甚至考虑调整“中国制造2025”计划,作为对美的最大诚意。人民日报社旗下的《环球时报》昨天发表社评,间接证实了中国将调整2025计划。文章说,中国会在坚持本国发展高科技权利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对今后产业计划和政策做出适当调整”,其中,给不同所有制企业创造更公平的竞争环境,将是主要调整方向。

2025计划是中国政府在2015年制定的产业政策,目标是通过发展国内研发能力、减少依赖外国技术,让中国在2025年之前成为全球高科技工业领域领军者。不过美国认为,北京通过这项政策对国企进行大规模不公平补贴,使外企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

向来被认为民族主义色彩较浓的《环球时报》,其社评尝试把这项调整连接到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表示2025计划强调对国企的支持,而由于近期民企又面临一些困难,因此在国企和民企之间建立更公平的竞争环境,“就有了现实的必要性甚至紧迫性”。

该报也罕见表示,中国在制定国内政策时,也要考虑到美国及西方国家关心的问题。评论说,中国深度融入全球化,北京与西方国家的利益“有了相互协调的更多现实需求”,中国越开放,就越需要因应外部的要求。

文章说:“什么是共赢,不能仅仅由提出这一主张的我们说了算,外部世界的看法和感受也应参与对它的定义,它应是各方态度和认识的最大公约数。”

部分中国舆论批评,北京放弃抵制美国大豆、暂停加征美国汽车关税,又应美国要求改变产业政策,是在压力下结“城下之盟”的屈辱表现。

《环球时报》:与外界互动非屈辱让步

《环球时报》社评反驳说,中国与外界互动是为了更好实现国家利益,“而不是主权受到压迫情况下的屈辱让步”。评论指出,很多国企缺的不是资金,而是更有竞争力的管理机制,让各种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可以倒逼国企改革。激发各种企业的活力,中国的科技创新将会形成全新的局面。

文章还说:“强硬和对抗永远比相互妥协更加受欢迎,甚至更加‘政治正确’,(但)这不应再是21世纪中国的意识形态。”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时殷弘接受《联合早报》访问说,中国愿意做出较大让步,证明现在国内外面临的压力都很大,处境比较困难。若特朗普变本加厉提出更严苛的要求,北京不一定会接受。他说:“以特朗普的性格,不排除他继续加码、企图榨取更多,再踩中国一脚。但我认为,他最终还是会接受中国给出的空前让步,把余下的问题留到以后再来解决。”

不过,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强调,中国调整2025计划不代表北京完全放弃经营高新技术产业。

他说:“中国从产业链的中下端迈向中高端,这是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美国也阻止不了。美国担心的是中国政府出钱搞大工程,而且可能排斥外企参与,他们没法参与到未来技术的规则制定。”

“中国可以减少对国企支持,也让外企参与进来,这是中美之间可以澄清、可以妥协的问题。”

不过时殷弘指出,不论中美在这一阶段达成何种休战协议,从长远来看已不重要,因为美国已经下决心要阻止中国成为高科技发展国家。他说:“中美贸易战的长期结构已经定下,明年初可能会有一个暂停,但不会休止。这一点我是比较悲观的。”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