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关闭罗兴亚人收留营 新住房情况未改善

在缅甸若开邦的“当包”收容营,常常积水。那里住着3000名因暴力迫害而失去家园的穆斯林。(路透社)
在缅甸若开邦的“当包”收容营,常常积水。那里住着3000名因暴力迫害而失去家园的穆斯林。(路透社)

字体大小:

(仰光路透电)罗兴亚问题一直是国际关注点,除了出逃的罗兴亚人,留在缅甸境内的罗兴亚人一样无法回到原来的住处。

缅甸西部若开邦里目前有近20个收留营,收容了大约13万名被暴力逼迫得流离失所的罗兴亚人和其他穆斯林。

缅甸民主联盟政府在国际压力下,开始关闭这些收留营,理由是要那里的劳动力得到发挥。但是,联合国内部资料及路透社到五个收留营访问后指出,民盟政府关闭营地后,会将居民迁入在收留营旁建造的住房,而不是让他们回返原来的住处,所以情况没多大改变。

居民搬入新房 行动依然受限

这些营地的居民和工作人员透露,搬入新住房的人依然面对严峻的行动限制。若开邦到处设置的检查站以及佛教徒的暴力威胁,使罗兴亚人无法自由行动,也就使他们难以取得基本生活资源,而必须依靠人道救援。

位于若开邦中部的尼丁(Nidin)罗兴亚收留营的领袖告诉路透社:“是,我们搬进新屋,……但是我们永远也不能立足,因为我们哪里都不能去。”

缅甸社会福利和、救济与安置部长温妙埃说,当局正在与联合国讨论关闭收留营的做法。他以书面回答路透社询问时说,根据法律,若开邦境内流离失所者只要持有“公民身份证”,行动就不受限制。持有“公民身份证”还可获得医疗与教育福利。不过,罗兴亚人人大多数都抗拒领取此证,因为他们被视为外国人,必须证明自己的国籍。

不过,救援工作者及穆斯林难民表示,即便接受了“公民身份见证卡”,他们仍然受到严重的限制。

联合国驻缅人道协调员奥斯比9月曾发出警告,指关闭罗兴亚营除了否定流离失所者的基本人权,也可能强化隔离。

2012年,若开邦爆发暴力冲突后,当局在一个如今住满了佛教徒的小镇与孟加拉湾之间的一狭地上辟建了一个营地,收容了3000名穆斯林。这个称为“当包”(Taungpaw)的收容营常常淹水,即便如此,当局今年还在那个收容营旁的田地上建了200所房屋。今年9月,再动工兴建两栋楼房,要做为穆斯林住所。

对此,联合国于一份未发表的备忘录中表示,这意味着若开邦政府不是在促进融合,反而是在搞永久隔离。

2017年8月,罗兴亚人游击队“若开罗兴亚拯救军”袭击若开邦数十个警方哨站和一个军营后,军方以铲除“恐怖分子”为由对罗兴亚人展开大镇压,迫使另外73万罗兴亚人逃至邻国孟加拉。按孟加拉和缅甸政府之间的协议,遣送罗兴亚难民回缅的计划原定上个月开始,可是由于安全与权利毫无保障,几乎没有难民愿意回去。联合国与西方国家也都认为,以缅甸目前的环境,难民还不适宜返回。

今年10月以来,已有至少三艘载满罗兴亚男女老少的船从缅甸若开邦出发,前往马来西亚。

在孟加拉的一名罗兴亚青年活动家说,罗兴亚人选择乘船逃离,反映出若开邦收留营的环境恶劣。

他与收留营里的穆斯林保持联系,他形容他们“活得像囚犯”。他这么说:“如果他们生活得那样,叫我们怎么同意回去?”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