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新“桥梁”助各信仰深化了解

傅海燕称“桥梁”是促进信仰文化互动与理解的新平台。(图/海峡时报)
傅海燕称“桥梁”是促进信仰文化互动与理解的新平台。(图/海峡时报)

字体大小:

傅海燕称“桥梁”是促进信仰文化互动与理解的新平台,由社区主导,让各种族与宗教群体通过活动等方式,超越相互容忍的阶段,迈向相互了解和接受,强化社会结构。

为加深各种族与宗教群体之间的相互了解,政府将透过新设的平台三管齐下,与社区伙伴合作推出一系列由社区主导的相关项目。

这能让国人针对与宗教和种族相关的敏感或热点课题进行交流,有助于让跨宗教关系从仅止于容忍转向更多的尊重、体谅和接受。

文化、社区及青年部长傅海燕前晚在新加坡国家美术馆为“桥梁”—促进信仰文化互动与理解的平台(简称BRIDGE)主持推介礼,特别嘉宾为通讯及新闻部长雅国博士。

BRIDGE是通过对话和通识教育扩大宗教或种族互动的英文缩写,其宗旨是要在多元种族与宗教的本地社会中,阐明各个宗教进行活动的方式,让各别群体能相互了解。

因此,该平台将透过内容制作、鼓励在安全和相互尊重的环境下进行坦白的对话和讨论,同时透过和谐基金(Harmony Fund)支持主办由下而上的跨信仰(interfaith)活动,来加深国人对于不同宗教教义的了解。

傅海燕在推介礼上致辞时透露,本地目前已有协助深化宗教认知的活动,这包括由东南社区发展理事会主办的跨信仰对话会。但她说:“一个国家的人民若仅止于相互容忍,将会是脆弱的。我们要超越容忍,迈向相互了解和接受……这将强化我们的社会结构,让我们在对抗试图分化我们的势力时更具韧性。”

两趋势让“了解”更必要

此外,傅海燕也谈及两股趋势,以及为何这些趋势增加了国人了解符合本地背景与环境宗教相关课题的必要性。“首先,全球社会进行宗教活动的方式及对宗教的解读越来越多元,其二是社交媒体有助于将国外的意识形态带到本地来,但这些意识形态有时是和本地社会不相容的。”

她举例,美国的基督教徒所面对的课题可能和本地基督教徒所面对的不同,同样的,回教在本地社会背景下与在中东的不一样。因此,要从容忍提升到了解,就需要阐明各个宗教在多元种族和宗教的新加坡进行活动的方式。

傅海燕也说:“极端主义不是唯一一个可以分化大家的问题。对于个别宗教所进行的日常活动的无知,也同样会导致误会和不团结。”

有鉴于此,政府将在未来三年拨款300万元给和谐基金,鼓励并资助个人或非盈利组织透过BRIDGE筹划相关项目。

BRIDGE希望借此让各种族与宗教意识到相互了解的重要、推广并体谅本地各种族和宗教社群的文化、促进正面互动和减少对其他群体的负面既定印象。

政府在2013年就宣布设立总额500万元的和谐基金,在接下来三个财政年,资助民间非营利组织推动各种活动,以促进各族及不同宗教之间的理解与互信。

文化、社区及青年部发言人受询时说,该基金至今已资助筹办超过70个相关项目。

另一方面,由设在印度尼西亚的国际创建和平机构(The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Building)创办人诺胡达伊思迈(Noor Huda Ismail)所制作的纪录片”Jihad Selfie”,也在BRIDGE推介礼上播放。

该纪录片透过一名决定加入伊斯兰国组织,在土耳其伊斯兰高校就读的印尼青年视角,探讨这如何影响他的生活圈、身边的人及他们在印尼的家乡。

诺胡达也在放映会后与在场超过200人进行对话,接受与会者提问,讨论宗教、恐怖主义等课题。

基层领袖:跨信仰活动应添更多对话

基层领袖希望未来为各宗教族群举办的跨信仰活动能融入更多对话元素,迈向对不同宗教的尊重与接受。

武吉巴督族群与宗教互信圈(简称IRCC)主席廖文水(47岁)前天也出席了BRIDGE的推介礼。他说:“我在佳节期间定期为区内个别宗教领袖举办聚会,透过聊天来交流。每年,我们也会为居民主办两次活动,每次带约四五十人去不同的宗教场所,以加深对各宗教的了解。”

依照廖文水10年来举办IRCC活动的经验,他认为,很多人仍旧没有意识到族群和宗教团体之间相互了解的急迫性和重要性。

因此,让个别群体或居民了解不同种族和宗教的同时,找到共同的立场,是他未来想要努力的方向。

廖文水说:“未来,我们将探讨如何让这些跨种族和宗教的活动更加具互动性,融入更多对话,让各族群迈向对各宗教的了解和体谅。”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