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往年相比 今年骨痛热症病例 数量逐季下降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骨痛热症病例数量没在高峰期间飙升,反而出现逐季稍微下降的趋势。尽管如此,全岛各处仍不敢松懈,还是会定期展开灭蚊喷雾行动,避免为伊蚊创造生存的空间。(档案照片)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骨痛热症病例数量没在高峰期间飙升,反而出现逐季稍微下降的趋势。尽管如此,全岛各处仍不敢松懈,还是会定期展开灭蚊喷雾行动,避免为伊蚊创造生存的空间。(档案照片)

字体大小:

今年6月初至10月中,本地每周的骨痛热症病例在这段“骨痛热症高峰期”都维持在34起至79起的范围内。相比之下,去年同一时期的病例数量每周最低也有94起,最高时甚至达311起。

每年6月至10月天气炎热时,一般都是骨痛热症高峰期。随着炎热的10月接近尾声,高峰期预计也将结束。与往年相比,今年的骨痛热症病例数量没在高峰期间飙升,反而出现逐季稍微下降的趋势。

国家环境局和卫生部本周一联合公布的今年第三季骨痛热症监测报告显示,我国今年第三季,即7月至9月共出现679起骨痛热症病例,比4月至6月第二个季时的704起少了3.6%,更仅是去年同期2888起的约四分之一。

《联合早报》翻查过去四个月的骨痛热症病例数据发现,今年6月初至10月中,本地每周的骨痛热症病例在这段“骨痛热症高峰期”都维持在34起至79起的范围内。相比之下,去年同一时期的骨痛热症病例数量,每周最低也有94起,最高时甚至达311起。

截至上个星期六,即21日,本地今年共出现2287起病例,仅去年同期1万2357起病例的约五分之一。

与此同时,报告指出,今年7月至9月间,本地共有45个骨痛热症黑区,比第二季的49个黑区来得少。45个黑区中的43个已在9月30日前从黑区名单中除名。

另外,环境局在这一季总共发现且清除约3100处积水,比上一季发现的3800个少约两成。

根据之前的报道,伊丽莎白诺维娜医院传染病顾问医生梁浩楠指出,今年的骨痛热症数量偏少,可能是因之前的兹卡疫情提高了公众警觉心,使他们格外留神,避免伊蚊滋生所致。

陈笃生医院传染病与流行病学研究所主任梁玉心教授也指出,骨痛热症第一型和第二型病毒曾轮流在2013年至2015年流行,所以本地社群在一定程度上已建立起免疫力,因此如今受感染的人数也跟着减少。

值得一提的是,卫生部的抽样调查初步结果显示,虽然9月时的骨痛热症病例仍以第二型病毒为主,即占总数的四成左右,但一直以来在本地少之又少的第四型病毒概率,却在这个月超过第一型病毒的约22%,达到26%左右。其余约12%为第三型病毒。

对此,梁玉心解释,今年的骨痛热症病例总体数量相对较少,因此,只要第四型病毒病例数目稍有变化,就可能导致这个病毒的概率显著增加。

“由于出现的(骨痛热症第四型病毒病例)数目真的不多,所以目前还无法探知这个病毒的概率增加会带来什么影响。我们会密切留意这一发展,但最重要的,还是需要所有人尽责,避免为伊蚊创造生存的空间。”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