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思礼区历史意义 不限于李光耀故居

李光耀的欧思礼路38号故居,拥有120年历史,其所处的地段也蕴含了新加坡不同发展阶段的历史。(邝启聪摄)
李光耀的欧思礼路38号故居,拥有120年历史,其所处的地段也蕴含了新加坡不同发展阶段的历史。(邝启聪摄)

字体大小:

从早期欧洲人的种植园和独立式洋房住宅区,到日本军的宪兵总部和慰安所,再到今天公寓林立的地段,欧思礼区的历史意义不限于建国总理李光耀在这条路上的38号故居。

探讨欧思礼路38号处置选项的部长委员会在前天发布的三个供考虑选项报告中,也附上了国家文物局对欧思礼区悠久发展史的研究报告。

早年,许多富裕的种植园园主在该区建造种植园式的平房。在日据时期,日军在欧思礼区设立宪兵队分部;鲜为人知的是,那一带也曾禁锢慰安妇。而今天的欧思礼区,周围大多已重新发展成公寓,拥有120年历史的欧思礼路38号,成为该区仅存不多的原装平房。

欧思礼区是以英籍外科医生托马斯·欧思礼(Thomas Oxley)命名,他也是新加坡早期的欧洲种植园园主之一,尤其钟情于种植豆蔻。

1837年,欧思礼向英国东印度公司购买了173英亩未清理的丛林土地,将其开辟成最优质的豆蔻园之一。这个园区的划定范围包含了乌节路、格兰芝路(Grange Road)、利安尼山路、里峇峇利路和登路(Tank Road)。

我国当时正值种植园时代,其他代表人物包括占据翡翠山的威廉·卡佩芝(William Cuppage),以及1840年在经禧一带建造第一栋房子的查尔斯·卡尔尼(Charles Carnie)。

不过,在1855年至1856年期间,豆蔻园遭受病害,重挫欧思礼的种植事业。他不得不卖掉园地,带着妻小回英国。

研究报告没有说明这块园地脱售给何人,但有资料指犹太富商马纳塞·梅耶(Manasseh Meyer)在19世纪下半叶买下,并将该区重新发展成以独立式洋房为主的住宅区,其中包括欧思礼路38号。

欧洲人聚集中产阶级地区

战前的欧思礼路被形容为欧洲人聚集的中产阶级地区。研究报告指出,欧思礼路38号的地皮曾多次易手,后来由荷兰商人赫尔曼·科尼利厄斯·韦尔鲁普(Hermann Cornelius Verloop)所购置。

欧思礼路38号毗邻原本有个建筑风格相似的40号洋房,是一对“双子屋”,是韦尔鲁普在1898年委托建筑事务所“Lermit and Westerhout”兴建的。两栋洋房分别以希腊神话主神宙斯双生子“卡斯托尔”(Castor)和“波卢克斯”(Pollux)命名。可惜,40号房子后来被拆除,只留下38号这栋超过百年历史的独特平房。

本地犹太社群与欧思礼区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建于1905年的圣诺犹太教堂就坐落在欧思礼坡,由梅耶发起兴建。这座教堂已在1998年被列为国家古迹。国际著名犹太裔科学家爱因斯坦在1920年代两次访新,还曾住在梅耶的欧思礼豪宅内。

韦尔鲁普当年也将“双子屋”出售给一名犹太女子提拉·弗兰克尔(Tila Frankel)。日据时期,约1945年末/1946年初,李光耀和家人开始租下了欧思礼路38号居住。1950年9月30日,李光耀和柯玉芝正式行婚礼后,柯玉芝搬入38号,但两人是直到1965年,因保安考量才买下房子。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