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新世代 融合新时代 团队如联合国 思维更灵活

字体大小:

跨国企业前来本地投资,为国人制造更多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引进不少外来人才。来自五湖四海、拥有多元背景的人在一起共事,他们朝夕相对、求同存异,在这个过程中,形成怎样的一种企业文化与生态?公司应该如何通过良好的人事管理,让本地员工从中学习,并获得更多工作机会?对国人而言,这又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为肯定采取与时俱进人事做法的企业,劳资政三方去年成立人力资本伙伴计划(Human Capital Partnership,简称HCP)。《联合早报》走访多家HCP计划下的企业,以及在那里工作新加坡员工,听他们分析与来自世界各国的同事合作,究竟有何收获。

他曾两次为了应用化学跨国公司3M放弃在本地稳定发展的机会,前后在这家公司工作了15年时间。对于方炤骅博士(45岁)来说,3M让他有机会与不同背景的同事交流,更助他成长。

2000年,刚从新加坡国立大学毕业的方炤骅手持一张化学博士文凭,前景一片光明。当时有三个选项摆在他面前,一是选择学术路线继续深造,在本地大学攻读博士后课程。二是选择一家为他提供稳定薪金的本地企业工作。第三个选择则是由新加坡经济发展局(EDB)接洽,3M公司将为他提供为期18个月的培训,地点在遥远的美国。

当时3M公司提供的并不是一份全职工作,只是培训,但方炤骅几乎没有怎么犹豫,就选择了第三个选项。他认为,公司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让他能按照理想的职业规划发展,所以一切只是“顺其自然”。

他说:“我并不知道在一家跨国企业工作会是怎样的,但我知道我喜欢什么。不必在意地点和环境,让你的工作带你去你应该在的地方。”

在美国的培训让方炤骅初次体验3M公司的文化。作为新加坡人,方炤骅的英语十分流利,与其他同事没有沟通上的问题。大家来自不同国家,虽然经常会闹些小笑话,但是工作起来的态度是不分你我的。培训结束后,3M公司发出邀请,聘用方炤骅为正式员工。他发现新加坡分公司的氛围也是如此。

加入心仪的公司后,方炤骅参与的项目包括研发适合的粘合剂取代螺丝,让成品更加轻便。能将所学知识能有效运用于工作中,让他对工作非常有满足感。

然而,五年后方炤骅决定转换跑道,尝试不一样的工作,因此投身政府部门。虽然工作性质已经改变,在3M的工作经验仍然对方炤骅有所帮助。他回想起在政府部门的工作经历说:“前五年,我在3M的工作性质都是以研发产品为主,所以我到了政府部门,也建议,研究中心应该更注重科学研发的成果。这在当时掀了起一阵热烈的讨论,后来意见也被采纳。”

目光转向区域 新加坡有独特优势

2009年再次回到3M公司,方炤骅给出的理由是“放眼区域”。对于事业规划,他认为工作的前10年应该要尽量学习和锻炼自己的能力,第二个10年则应该学会如何领导一个团队。到了第三个10年,则应该有能力为团队制定前进的方向和愿景。3M公司邀请方炤骅担任总经理的职位。有机会担任区域性团队领导,正好符合方炤骅事业规划中的目标。

这让方炤骅再一次与不同国籍与背景的同事工作。由于新加坡是3M公司的亚洲总部,区域内会有许多人才流向本地,所以方炤骅目前的团队有法国、印度、中国等各个国籍的同事。另外亚洲总部员工当中有大约60%是新加坡公民或永久居民。

方炤骅说:“多元的团队能让思维更灵活,我的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把各个地区工作团队的优点分享给其他团队,这是交叉授粉的概念。比如中国团队的干劲十足,永不放弃的心态让我钦佩。然而我们也必须尊重并了解,不同地区的团队有他们自己的特性。工业化的城市要求就和新加坡不一样,所以我们需要很了解我们的区域,从那些国家来的同事就会有所帮助。”

谈到新加坡人在区域的优势,方炤骅认为国人应该更有自信,因为新加坡作为区域金融中心有更多的机会面向不同的市场,这就代表我们会有更多的工作机遇。他说:“毕竟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事业负责,如果遇到合适的机会,一定要懂得把握。”

多元团队让思维更灵活,我的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把各个地区工作团队的优点分享给其他团队,这是交叉授粉的概念。我们也必须尊重并了解,不同地区的团队有他们自己的特性。——3M公司亚洲总部总经理方炤骅

聚集多国人才 视野更宽广

共事七年,张胜贤对上司刘智倍的评价是“很亲切”“很可靠”,而刘智倍则说,他是基于良好的同事关系,才决定留在新加坡扎根。

刘智倍(36岁)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长大的华裔,步入职场后加入移民顾问公司Fragomen。七年前,他申请来新工作,以体验亚洲文化。然而从未到过新加坡的他,对自己是否能适应抱有疑问。他说:“我在台湾、香港都有亲戚,但到新加坡来还是第一次。公司原本要我签三年的合约,但是我不太敢,后来就先签了两年。谁知道一转眼就已经七年了。促使我留下的,是与我共事的伙伴。”

七年间,公司在新加坡的区域总部规模扩大了将近三倍,员工人数从34人增加至目前的120人,而两人所属的团队也从10人增加为40多人,同事中,大约有六成是本地人。

刘智倍说,移民顾问的工作性质很多时候是面向国外的,因此公司需要多国人才,别的不说,他们的语言优势就非常明显。同时,因为客户通常来自新加坡,因此本地员工更能够了解客户的要求。

移民顾问区域经理张胜贤(44岁)在刘智倍来新时已经加入Fragomen,如今更从移民顾问晋升为区域经理。谈到张胜贤,刘智倍说:“我刚刚调来的时候,他就在帮我解决问题了。当时他正在日本出差,我过了几个月才看见他。”

与日本当地的部门合作是刘智倍上任时的一大挑战。当时公司刚刚开始拓展日本业务,须与新客户接洽,位于新加坡的区域总部就需要明确向日本的办事处,传达公司的运作模式。张胜贤虽是新加坡人,但精通日语而且很了解日本的工作文化,因此非常妥当地处理一切,并获得客户的高度评价。此后,只要是与特定客户接洽,刘智倍一定会让张胜贤列席。

亲力亲为解决问题 鼓励双向沟通

作为刘智倍的得力助手,张胜贤也从对方身上学到许多。在美国,当移民顾问是须要考取律师执照的,因此刘智倍是一名专业律师。新加坡的移民顾问虽然也必须对相关法律有所了解,但不需要考取律师执照,因此本地员工对法律知识会稍有欠缺。刘智倍经常会亲自与张胜贤讨论如何撰写文件,甚至是电邮,才能在法律层面保障客户与自身的权益。

刘智倍更提议为每一个新加入公司的员工提供三堂一对一的基础课,讲解关于隐私权、如何避免受贿等法律知识,并分享过去曾经出现过的案例。

刘智倍说:“一旦他们投入工作,我就没太多机会和他们一对一地沟通了。我很珍惜这样的机会,要让他们知道一些问题的重要性,但不能吓到他们。”

张胜贤也提到,刘智倍曾邀请他一起担任一场座谈会的主持人。两人在出席座谈会之前,刘智倍还花了不少时间与张胜贤讨论话题和内容,如此新鲜的体验令他难忘。他说:“他是一个很负责任、很愿意参与以及肯为我们解决问题的上司,总会鼓励双向沟通。”

我在台湾、香港都有亲戚,但到新加坡来还是第一次。公司原本要我签三年的合约,但是我不太敢,后来就先签了两年。谁知道一转眼就已经七年了。促使我留下的,是与我共事的伙伴。——移民顾问公司Fragomen亚太区域合伙人刘智倍

同事背景多元 工作更有趣

工作中时常要做翻译员,下班后还要当导游,研究员林奕希不仅一点都不介意,还乐在其中。

毕业于南洋理工大学生物化学系的林奕希(28岁)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三井化学公司(Mitsui Chemicals)担任研究员,目前已入行约五年。回忆起最初加入公司时的场景,林奕希还是觉得很有意思。

她上班第一天就发现,研究团队中除了她以外,并没其他同事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其他研究员要么还是外国籍,要么是刚转换国籍的新移民。

虽然有些惊讶,但林奕希认为,这种情况其实也可以理解。因为生物化学系的学生本来就不是很多,毕业之后更有许多同学决定不从事研究工作。她说:“我认识的同学当中,只有我是做研究工作的。有些同学选择的工作虽然和生物化学相关,但是更多是服务消费者的。还有一些同学干脆选择了和专业没有关系的工作,这都不稀奇。”

三井化学公司人事部也向本报透露,化学研究是个特定的领域,要找到合适的研究员并非易事。因此企业必须吸引外来人才加入。公司的研究员包括来自日本、法国、泰国、中国、印度、马来西亚等地。

同事多元的背景让林奕希觉得工作环境变得更有趣,工作中也有许多益处,因为她能从平日的交流中获得许多学习的机会。她举例,自己目前的研究小组一共三人,除了她还有一名原中国籍的新移民王红波,以及法国籍组长奈杰(Nigel Ribeiro)。王红波在她刚刚加入公司时当过她的导师,两人的资历都比她深,平日里从不吝于给予她指导,让她获益匪浅。

有趣的是,林奕希在小组中除了做研究,还有一项额外任务,就是充当翻译员。她笑着解释:“其实红波和奈杰平时沟通时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遇到一些专业术语,或是比较难懂的逻辑,红波就会请我帮忙翻译,然后再由我解释给奈杰听。”

同事之间像家人 实验室“煮酒论英雄”

工作上合作无间,平日里林奕希与同事的关系也非常紧密。其中一名来自越南的同事Tran Thi Mai Huong是林奕希在南大的学妹,被她亲切地称为“我家小妹”。两人经常下班后一起去品尝本地佳肴,林奕希更会为她介绍新加坡的各个景点。Huong也邀请林奕希明年农历新年到越南做客,尝尝越南传统的特色小吃。

除此之外,林奕希与同事们经常会举行小型聚会,喜欢小酌的同事会携带酒品让大家品尝。研究员奈杰还曾经用电磁炉煮过红酒,再加入橙汁,让林奕希觉得新奇不已。

同事多元的背景让我觉得工作环境变得更有趣,工作中也有许多益处,因为能从平日的交流中获得许多学习的机会。——三井化学公司研究员林奕希

(本系列由新闻及通讯部赞助)

(求同存异 职场融合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