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伸出援手 关爱弱势群体

字体大小:

本地社区向来靠善心人士、志愿福利团体,以及政府机构组成的“多方援手”扶持弱势群体。

政府接下来将通过关爱新加坡行动(SGCares),促进各方援手更紧密的协调,让社区、企业、社会服务和医疗机构及政府部门,更好地针对不同需求,善用资源,发动义工为弱势者提供更全面的援助。

《联合早报》采访不同社区服务案例,反映学府、企业和基层组织义工,如何与官方机构协调合作,加强社区邻里互助网络,将关爱和支援更有效地传递给有需要者。

关心独居老妇 义工变“媳妇”

杨女士(78岁)和丈夫无子女,但她却有一位“媳妇”。这个和她没有亲属关系的“媳妇”,每月探望她一两次,除了陪她说说话,还会带她看医生,叮嘱她吃药。

杨女士会把“媳妇”给她的零用钱存下,用来买食品干粮,每次“媳妇”来探访,她会坚持把一袋袋食物搬到对方的车子里,确保“媳妇”收下这些食物才安心。

杨女士患有精神疾病,自从83岁的丈夫一年半前跌倒骨折并转入疗养院后,她就开始独居,个性孤僻的她不和亲友来往,唯独接受“媳妇”的关心。

这名“媳妇”其实是基层组织义工张招治。她是一家建筑公司的合约总监,也是甘榜景万岸—菜市公民咨询委员会副主席,在基层已服务22年。

对于杨女士为何错认她为家人,张招治说不上来,猜想是因自己常在社区走动和做家访,老人家对她留下印象。

张招治和其他基层义工,三四年前认识杨女士,但在一年半前才知道她精神疾病有多严重。

那时,杨女士的丈夫在客厅跌倒,髋部骨折,卧地不起,却迟迟没有被送医,一天后邻居听到他痛苦呻吟,赶紧通知基层。张招治和义工们赶到现场,一番劝说后,杨女士才愿意让他们把丈夫送院治疗。

杨女士有一个妹妹(60岁),却不愿让妹妹接近,她妹妹有时为姐姐提供一点生活费和日用品,都须委托基层义工送上门。

张招治说:“杨女士并非无亲人支援,只是精神疾病导封她自我封闭。社区各个角落,还有许多像杨女士这样,因患病等不同因素,与家人和社会脱节,我们不应排斥他们。他们自我孤立,但内心可能也很难过,却无法表达。”

张招治相信,对这些可能会跌入社会缝隙的弱势群体,社区义工援助网络是最好的安全网。

“强韧的社区互助精神,比任何政府政策或福利制度更理想。每个人如果有互助精神,对社区有责任感,多留意和帮助身边有需要的人。或许有一天,根本不需要义工,因为任何人都可伸出援手。”

义工招募邻居为“眼线”

除了定期探访杨女士,偶尔带她外出用餐和探望住疗养院的丈夫,张招治也“招募”对方的左邻右舍为“眼线”。杨女士常忘记服药,有时会无故大声叫喊。张招治和义工时不时会接到邻居的通报,赶来查看和安抚杨女士。

“杨女士的行为怪异,邻居大多已习惯并愿意容忍,只有碰到较严重的情况,才会通报我们。有一次,我们安排杨女士到心理卫生学院接受观察,她的单位好几天没有传出声响,有邻居甚至还感到不安,联络我们上门查看。”

张招治约六年前同其他基层义工区成立“景万岸—菜市社区义工团队”,团队义工约50人,大多是区内居民,除了退休人士和家庭主妇,也包括学生,和牙医、律师、工程师、会计师等专业人士。他们四年前开始与多个政府部门和社会医疗机构每隔两个月开会,相互协调,更好地支援面对较棘手社会问题的居民。目前,他们积极跟进大约350个援助个案。

“景万岸—菜市社区义工团队”两年前进一步推出友伴(befriending)服务,同樟宜综合医院等医疗机构合作,特别关注因患慢性疾病而时常进出医院的约35名年长居民。义工每周探望他们一次或更多,同时也会监督吃药或带他们复诊,并给予他们陪伴。

张招治说:“不少年长者期待义工到访,有人关心也会激励他们更好地照顾自己。邻里互助应该是很自然的事。我相信很多人想帮忙,但不懂得如何踏出第一步。如果你诚心想帮人,不妨采取主动,再动员身边的人,将想法付诸于行动。”

摆卖半价物品 为乐龄送暖

每个月的一个星期天,菜市路亿达商业园(Viva Business Park)一个宽敞的待租办公室空间摇身一变,成了专卖半价品的摆卖会。

基层组织义工在十多个“摊位”帮忙售卖各类日用品和食物。特别的是,不论吃的用的,这里的价格都比超级市场里卖的便宜一半。

MCCY_SGCares_01
上周日,摆卖会又来到菜市路的亿达商业园,吸引百多个居民采购半价品。(邬福梁摄)

光顾摆卖会的顾客是甘榜景万岸—菜市的居民,他们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家庭人均月入在651元至1200元。有这样的收入条件,是因为组织摆卖会的基层义工认为,这些居民收入不算最低,好些也有工作,一般无法从政府援助计划如ComCare受惠。但另一方面,他们的收入也不高,家中可能还有老小,日常生活开销并不小,算是“夹心层”。

今年农历新年至今,这个活动已经举办四次,每次都能吸引超过100户家庭前来。现场摆卖超过254样商品,居民购买100元的物品,只须支付50元,活动因此也被称为“Project 100 = 50”。比如,原价3.75元的30个鸡蛋,在这里只卖1.90元,原价11.80元的五公斤百米,也只卖5.90元,统统半价出售。除了鸡蛋和白米,新鲜水果、冷冻肉,沐浴露和洗衣剂等也很受欢迎。三四个小时的摆卖会结束后,很多商品都被一扫而空。

如果买超过100元,额外的商品则不能获得半价折扣。

礼包物品未必是居民所需 亲自选购更为实际

负责为摆卖会寻找适合家庭的基层负责人杨玉琼(58岁)说,他们通过家访时了解情况后,邀请符合收入条件的居民参加这个活动,摆卖会开始前还打电话提醒。摆卖会也能促进居民的“甘榜精神”,以及让基层更了解居民需求。

负责“办货”的是成立11年的慈善组织暖心族(Heartwarmers)。创办人认为,与其挨家挨户送上商家或个人赞助的礼包,不如让这些居民选择自己想要买的,因为有时礼包里的东西千篇一律,未必是居民所需要的。

暖心族去年起与昇松超市合作,用募捐来的善款以低价向昇松及其他供应商购买品种多样化的商品,再找合适的地点摆卖。以甘榜景万岸-菜市为例,该区附近的亿达商业园就免费提供宽敞的待租空间,昇松负责把货品送来,甚至提供拉式购物篮。

暖心族也在义顺中、亨德森和裕泉(Jurong Spring),举办类似摆卖会。

暖心族创办人符史泰(52岁)说:“所有的物品买卖时都会扫描条码,每笔交易记录得一清二楚,让捐款给我们的善心人士对我们有信心,我们才能继续把这个活动办下去。”

MCCY_SGCares_02
 住在菜市的波努萨米·卡马拉(右),每个月都能到“Project 100=50”举办的摆卖会,以半价采购日用品。图左为基层义工杨玉琼。(邬福梁摄)

波努萨米·卡马拉(Ponnusamy Camalla,64岁)住在菜市的一房式租赁组屋。她是市镇会清洁督工,丈夫则是部分时间清洁工,两人的月薪加起来2200元。

已经参加过三次展卖会的她说:“我买的冰冻鸡翅膀、芒果、蓝莓和草莓等都比外面便宜许多,每次省下来的50元我可以带孙子看病,或者购买需要搽皮肤的药膏,对我们帮助很大。”

倾听长者心声 学生获益良多

只要肯借出一双耳朵聆听,拨出一点时间耐心陪伴、表达关怀,新生代不难发现,他们与年长者之间的年龄和语言隔阂,并不那么难以跨越。

上个月13日,200名达迈中学的中四和中五生配合“德育在于行动”(Values-in-Action)学习项目,走入社区到各个居民委员会同年长居民互动。

除了陪老人家唱歌、玩宾果(Bingo)等益智游戏,以及做一些简单的手臂锻炼运动,学生也进行问卷调查,帮助基层组织义工了解老人家生活状况和喜爱的活动,好让基层更好地服务年长者。

学生分组探访靠近学校的加基武吉区和勿洛水池—榜鹅区内的六个居委会,每个居委会召集20至30名居民参加活动,其中包括独居老人。

年长者习惯讲福建话或广东话,而学生大多不会说方言,有些学生和年长者的华语不流利,老少之间难免有鸡同鸭讲的时候。

中四生黄凯莉(16岁)说:“我们通过肢体语言、比手画脚等方式,大致上还是能与年长者沟通。有时,我们还会利用手机上网找出相关图像,借此传达信息。”

另一名中四生罗婉君(16岁)因常与外公外婆以福建话沟通,活动当天充当同学和年长者的翻译员。她认为,要和老人家拉近距离,更重要的是愿意陪他们话家常、聆听他们的心声。

“老人家人生阅历丰富,跟我们讲不少故事。有一对70多岁的夫妇叙述当年两人在甘榜怎么认识,谈恋爱和结婚,相守到如今,让我们听得蛮感动。”

更了解社会老龄化课题

两名女生通过课外活动和志愿服务,之前都曾和年长者接触,但这个半天的学习项目,仍开拓了她们的眼界。她们打算日后继续参与这类活动,或投入以年长者为对象的友伴服务。

黄凯莉说,活动让她和同学进一步了解本地社会老龄化课题,尤其是独居老人生活上面对的挑战,以及协助这些老人家原地养老,与社区保持联系的重要性。

活动负责老师李丽霞受访时说,这项社区服务项目能让学生锻炼组织能力,学习与年长者沟通的技巧。有些学生在活动结束后反映,希望更努力学好母语,以便和年长者沟通。

她说,校方有意继续和基层组织合作,配合社区需求,日后规划更多类似活动,也希望参与此次项目的学生能受到启发,毕业后继续参与社区服务,关心和支援有需要人士。

文社青部试验计划 加强邻里互助模式

文化、社区及青年部已在勿洛和裕廊东推出试验计划,探讨如何善用及协调资源和义工,建立一个更强韧的社区邻里互助模式。

文社青部希望通过这个邻里互助模式,推动更多学府学生、企业员工、宗教及社会团体,以及邻里商家和善心人士,加入义工行列,进而提升社区互助精神,启发更多人肩负起扶持身边弱势者的社会责任。

社区义工网络扩大,有助将支援触角进一步伸入社区各角落,更好地弥补援助服务可能出现的缺口,让有需要者迅速地被转介至适当的医疗或社会服务机构。

这个邻里互助模式也将提升各不同援助团体的协调能力,包括由受委中介机构联系各方援助伙伴,调动资源和义工,更好地满足有需要居民的需求。该模式也鼓励社区内的利益相关者定期聚集,分享经验和知识,促进协作。

试验计划预计今年内完成。届时,政府会考虑将邻里互助模式,推广到各个社区。

【本专题由文化、社区及青年部和《联合早报》联合呈献】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