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誉国务资政吴作栋的授权英文传记《高难任务:吴作栋传》由《海峡时报》前采访主任白胜晖执笔,分上下两卷,上卷讲述吴作栋接任新加坡总理之前的故事。


《联合晚报》得到出版社世界科技出版公司授权节译,从今天起每天刊登一部分,让本报读者先睹为快。


《高难任务:吴作栋传》即日起在纪伊国屋书店、时代书局、MPH书店以及大众书局等书局售卖,精装版和平装版的售价分别是56元及37元。


吴作栋的故事,要从东陵的一座工厂说起。


上个世纪40年代初,九八行交易员吴佳昆在媒人的撮合之下,和柔佛的一名女教师柯桂华结婚。


当时,从中国福建永春南下和父亲会合的吴佳昆一家人住在由工厂改建成,位于东陵一带的临时租房内。


1941年5月20日,吴佳昆和柯贵华就在这间房子里,产下他们的第一个孩子。


根据吴家的族谱,这个孩子属于“作”字辈。吴佳昆和柯桂华商量之后,决定给孩子取名“作栋”,并依照当时流行的作法,给孩子取了表字“振梁”。


夫妇俩给孩子起这样的名字,毫无疑问寓意“栋梁之才”。他们大概没有想到,孩子后来果然成了国家的栋梁。


比吴作栋略长几岁的姑姑吴素娥,回忆当时的情况时微笑着说:“他是一个很可爱的宝宝,每个人都把他当成宝贝一样,如果宝宝哭了,奶奶会骂我们的。”


然而,吴作栋呱呱落地仅仅七个月后,日军的炮弹就落在吴家附近。


吴家当时的一家之主,也就是吴佳昆的父亲吴光锦(表字文绣)担心打起仗来新加坡的粮食会不足够,决定举家搬到马来亚半岛。


吴素娥说:“他(吴光锦)担心小孩子挨饿,对我们说,如果没东西吃,在郊外至少还可以自己种一点。”


吴光锦于是带着一家老小,先搬到柔佛峇都巴辖亲戚家,然后再北上彭亨,在彭亨河支流畔的乡村瓜拉吉挠(Kuala Krau)住下,一直到日军投降才回到新加坡。


回到新加坡后,吴家和另一户林姓家庭合租了巴西班让一间没有水电和现代厕所的房子。一年后,吴光锦去世,可吴家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家中的第二根顶梁柱吴佳昆四年之后也撒手人寰,死因是肺痨。


二叔背病重父 下楼准备后事


10岁的吴作栋亲眼看见二叔把时日无多的父亲吴佳昆,从楼上的卧室背到楼下的小房间,以便准备后事。


吴佳昆被背下楼的时候,肺痨已经摧毁他的身体,他最初一直投诉说身体疼痛而且无力,但家里人都不知道怎么办。


吴素娥说:“当时的人很迷信,不想去医院,人们说去了医院就出不来了……医生也很少,我们就算是想看医生都不知道去哪里找。”


瘦弱的吴佳昆临终前对从学校唤回家中的长子吴作栋说:“照顾你的母亲和弟妹,努力读书。”


1951年7月18日晚,吴佳昆去世,年仅36岁。


首次领薪才还清13年前父丧礼费


吴佳昆丧礼的费用一直要等到吴作栋13年后领取第一份薪水时,才有办法还给两名掏钱垫付丧礼费的善心人士。


吴素娥说:“我的母亲一直哭个不停,她先是失去了丈夫,然后又失去了儿子……我们当时的钱只够果腹,根本无法办丧事。”


在此之前,吴家的生计都是吴佳昆和吴光锦在维持,但这两根顶梁柱隔了五年相继逝世,对吴家是双重的打击。


吴作栋1964年大学毕业加入经济计划署时,领到的第一份薪水是830元。


这笔钱后来全部被他祖母拿走,用来还给13年前为吴佳昆丧礼垫付费用的两名善心人士。


幼年丧父 立志尽力‘救人’


幼年失怙让吴作栋立志协助挽救每一条生命。


他上个世纪80年代初出掌卫生部,通过保健储蓄落实建国总理李光耀所要的医疗体系:提供少浪费、成本受控制的优良医疗服务,政府津贴和病人共同承担医疗费用。


1991年,吴作栋在接任总理后的第一个国庆群众大会上,以自己年幼丧父的经历,说明个人对医药保健问题的关注。


他当时哽咽地说:“我能了解一个家庭在家中成员很年轻就去世时的感受。因此,无论是为了患病者本身或他们的家庭,如果我能够给予帮助的话,我将尝试挽救每一个人,不让他过早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