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看见阿嫲跳乩只觉害怕,长大接手神坛时也担心被“看衰”、不敢主动告诉朋友,但36岁建筑公司总经理坚持兼任乩童,立志宣扬民间信仰蕴含的传统美德。
每逢周一到周五,郑国良(36岁)在本地一家建筑公司担任总经理,属下有80多名员工,平时也会亲自去工地视察。但到周末,他还多了一重比较不为人知的身份,那就是海莲壇的乩童。
郑国良分享说,他的阿嫲蔡也好(88岁)从30多岁开始跳乩,三年前患上失智症,须靠轮椅代步,于是逐渐退出神坛。
小时候的郑国良,看见阿嫲跳乩时挥舞刀枪的模样,心里只觉得害怕,但他升上中学后开始在神坛活动帮忙打鼓,逐渐加深对扶乩仪式的理解。
他服完兵役后在阿嫲的指导下,学习背诵咒语、请神作法等。“咒语书上都是古文,我得一一注明标点符号,学习怎么读,用卡带录音后重复播放来听。”
当初他决定接手神坛时,家人也再三提醒他考虑清楚,因为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还可能被别人“看衰”。
但对郑国良来说,扶乩仪式属于民间信仰,能够教诲信众做人要饮水思源、孝顺、正直等,值得好好传承下去。
他早年在工艺教育学院修读机械工程,后来在私立大学念完商务管理课程,辗转加入目前就业的建筑公司,从低层爬到总经理,一晃就是八年光景。
他坦言,起初不敢向朋友和同事透露乩童身份,因为多数人听后都会质疑跳乩的真假。“后来我学会不去在意他人的眼光,也无须一一说服别人,每个人都可以自由选择信仰。”
妻子非常支持他的事业,两人育有分别为四岁和两岁的儿子。平时神坛举办活动,一家五口都会到场帮忙,包括年近九旬的阿嫲。
给理性建议 非有求必应
跳乩、开符、指点迷津统统亲自上阵,但也并非“有求必应”,会给出理性建议。
郑国良透露,通常找上他的是三四十岁的中年男女,主要请他帮忙问神解答疑惑、看病、开符驱邪,或者预测运程、事业等。
“这些服务我都不会收费,有些信徒想说意思意思包个红包,我都会捐给神坛作为运营基金。”
但他也强调,不是所有要求都须进行扶乩仪式。“比方说有些上了年纪的男女会问说,父母生了怪病,怎么医治都不好,我会请他们先换个医生做检查,我们之后再来谈。”
他也曾碰过有人称自己的猫狗走丢,希望问神找回宠物,但郑国良只会劝他们看开点,因为请神耗时耗力,不应轻易浪费资源。
仪式可追溯至商朝
民俗学家陈军荣指出,扶乩仪式可追溯至古代商朝,民众觉得是“迷信”,主要因为缺乏科学根据。
他说,扶乩仰赖于不可见的外在力量,可信或不可信,取决于乩童本身的修养及素质。
“如果是合理的要求不妨相信,但如果乩童要求信众缴付巨款或裸露身体,那就肯定不可信了。”
由福山亭、竹云宫及福灵宫三家老庙宇结合而成的菜市联合宫,是本地历史悠久的传统寺庙。
联合宫主席梁添丁(48岁)受访时指出,本地许多庙宇都还保留扶乩仪式。乩童为信徒指点迷津,通常都不会收费,只交由受惠信徒随缘把捐款放进添油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