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牛今不再 回望分流制度40载

字体大小:

教育部做出重磅宣布,实行了40年的分流制度将走入历史,取而代之的科目编班制2024年全面实施。

中小学分流制度1980年起实行,伴随着不断的争议延续至今,被不少议员称为难以宰割的“圣牛”。教育部长王乙康今天(3月5日)在国会拨款委员会辩论该部门开支预算时宣布重大改革,教育部将以科目编班制全面取代现有的分流制度,今年念小二的学生将是新制度下的首批学生。他们上中学时不再被划分为普通工艺、普通学术和快捷源流,而是依据个人在不同科目上的水平,修读相应程度的课程。

分流制度从何而来?又为什么被取代?zaobao.sg通过四位教育部长的经典语录,带你了解分流制度的重要里程碑。

1970年代,新加坡在独立后积极寻找一套有效的教育体制。当时的教育制度存在三大问题:一、中小学的留级率和退学率极高,导致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二、离校生的识字和算术水平低;三、学生的双语能力欠佳。

教育体制改革迫在眉梢,时任副总理兼教育部长吴庆瑞率领小组检讨教育体制,并在1979年公布《吴庆瑞报告书》,报告书中首次出现分流制度的雏形。1980年代,政府全面在中小学实行报告中提议的分流制度。

在最早的分流制度下,学生在小学三年级后,会根据小二和小三的考试成绩,分为普通、双语延长或单语课程源流。单语课程的学生在修完八年的小学教育后,到前工业与职业训练局属下的职业专科学院受训。普通、双语延长课程的学生则可在完成三年的课程后,升上中学。

在中学方面,则分为特别、快捷和普通源流。特别和快捷源流的学生一般在四年内考O水准会考,普通源流则在第四年考N水准会考,并可选择多读一年再考O水准会考。

分流制度从1980年代推行以来,持续引起分歧,小学分流制度尤其受到关注。不少议员在国会上指出,太早为小学生分流,可能限制他们的发展,也会令他们感到自卑。

2002年,梁智强导演的《小孩不笨》以小学分流制度为题材,反映了部分人对小学分流制度的不满。随着电影的推出,反对小学分流的声浪也在2000年代初达到高潮。

时任教育部长兼国防部第二部长张志贤多次在国会和媒体访问中捍卫分流制度。他指出,分流制度有显著成效。在1980年实施分流制度前,只有58%的小一生持续完成中学课程。到了2000年,这个数字是93%。

这时期的小学分流制度已微调,小学分流改在小四过后才进行,源流改为EM1、EM2和EM3,但总体的分流模式不变。中学方面,普通源流则已细分为我们如今熟悉的普通学术和普通工艺源流,特别和快捷源流保持不变。

2002年,“重造新加坡委员会”附属委员会在一次讨论会中,首次建议取消小学分流制。吁请政府检讨分流制度的呼声在尚达曼任期内并未减退。

2004年,尚达曼在接任教育部长一年后,首次对备受争议的分流制度作出重大调整。他在国会上宣布,EM1和EM2源流在年底合并,但保留EM3。原因是,EM1及EM2的学科大致相同,只不过EM1学生修读的是高级母语,而EM1及EM2的学生的能力已经出现重叠的情况。

两年后,尚达曼再次大刀阔斧。他在2006年的教育部工作计划研讨会上,宣布于2008年完全取消小学分流制度。他指出,约四成的EM3源流学生在小四分流考试中,至少有一课及格,也有能力和EM1和EM2合并源流的学生,一起上该科目的课程。这项改革能让教育制度变得更灵活。

小学取消分流制度后,学生可按照自己个别科目的能力来选修普通水平科目或基础水平科目。2008年,中学的特别源流也并入快捷源流,中学的分流结构至此大致维持不变。

社会不平等课题近年备受关注,不少人把矛头指向分流制度,指它加剧了社会分化的现象。议员在国会里要求全面取消分流制度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早在2014年,财政部长王瑞杰任教育部长期间,科目编班计划已开始推行。某些科目掌握能力较强的学生,可选择和较高源流的学生一起上该科目的课。

经过五年试验,现任教育部长王乙康在国会上分享试验计划成果时,指出这项计划已经日趋成熟,也能有效取代现有制度。以去年的O水准会考英语成绩为例,参与计划的中四普通学术源流学生中,25%取得A1或A2,这个概率甚至比普通源流学生的24%高。

有鉴于试验计划的良好成果,教育部决定全面取代现有制度,实行了40年的分流制度从此走入历史。王乙康以鱼儿作为比喻,解释科目编班制度。在新制度下,学生不再是在个别小溪里游泳的鱼,他们将被放进同一条宽阔的河流中,任由他们寻找属于自己的方向。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