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外知名的传奇小贩摊位,如今由第二代掌勺人接手,接班年轻小贩面对哪些压力,以什么方式应对?
最能考验小贩掌勺火候的炒粿条,曾被美食博客指为最可能消失的小贩美食,如今年轻小贩愿意接班,是否意味饕客仍有机会吃到这道美食?
每年年头,爱吃炒粿条的老饕总有一段难熬的日子。因为勿洛南大牌16小贩中心的“禧街炒粿条”第二代掌勺人黄耀杰(37岁)喜欢滑雪,总会在这段期间抽空去日本滑雪,档口一般休息半个月。
小贩没有固定收入,手停意味着口停,黄耀杰为什么敢敢每年都休息这一段时间呢?他的父亲黄赞城生前掌勺时,可以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休息,除非巴刹进行清洗或粉刷。
“我现在每年休长假一次……有一年试过不休息也不去旅行,但那年结束时实在太累了,受不了。”
原本在乌美康福驾驶训练中心当教车师傅的黄耀杰,追忆刚开始炒粿条的日子,心有余悸。
“很不习惯,要站一整天,炒得腰酸背痛,一天结束时手指关节还会肿,只好戴上增压手套,否则隔天不能开工。”
他也透露,就算如今炒了几年,休息时也得去推拿调养,不然身体会很痛。谈到向父亲学艺的过程,黄耀杰说:“爸爸告诉我,看他怎么炒,跟着学。我后来才领悟到,其实他也不会教!我只能多看,模仿他的手法,然后慢慢调整。”
炒粿条没有捷径,黄耀杰当年跟父亲学了一年半之后,才有顾客愿意吃。“一些顾客当年来到档口看到是我在炒,就掉头离开,只能慢慢争取他们的信心。”
记者日前安排下午4时采访,但档口长龙不断,就算后来已将当日的配料卖完,也一直有人前来询问,可见他已经获得饕客肯定。
忧姑姑退休一人恐难撑
年近七旬的姑姑黄梅锦是重要搭档,她要是退休,黄耀杰感觉自己也撑不下去。
为了应付不间断的人潮,“禧街炒粿条”2000年搬到勿洛南小贩中心后不久就由两人掌勺。黄梅锦先用大锅将粿条、面条和豆芽炒熟,再交给黄耀杰根据顾客要求一盘盘再炒,既保证速度,也照顾到品质。
黄耀杰说,档口最近决定星期天多休息一天,就是因为姑姑说星期天她不想开工。
“现在每周营业五天,然后星期天、星期一休息。原本觉得休息一天不够,但是现在休息两天有点多。”
多出来的时间,黄耀杰会带母亲出门走走,一尽孝心。
盘盘人手炒 科技帮不了
到日本旅行时观察到当地餐饮业者借助科技解决人手问题,但炒粿条暂时没解决方案,只能手工一盘一盘地炒。
黄耀杰去日本滑雪时也留意到当地餐饮业者如何借助科技。“煮面可以用机器,放好一定分量后,面就能降到热水里,时间一到就升起来……但是炒菜还是得用人工。”
这意味着炒粿条仍然没有机械解决方案,暂时只能手工一盘盘地炒,或许只有顾客点菜时,利用终端机记录或用自动收银机解决部分人手问题。
公众可登录www.oursgheritage.sg网站支持小贩文化申遗,活动将进行至2020年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