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救队长忆述黑夜艰难行动

字体大小:

搜救队队长直升机飞行员梁伟强上尉说,在夜空盘旋极具挑战性,因为南中国海上伸手不见五指,飞行员只能按照空勤专业军士的指示,准确地盘旋在很小的吊挂区域上方。

潜水教练在海上漂浮三天后被一艘船发现,搜救队队长忆述搜救行动困难重重,团队须在漆黑的环境中准确找到挖泥船,安全地进行吊挂救援和将伤者送往医院抢救。

《联合早报》日前报道,60岁新加坡潜水教练刘健文上个月乘船出海潜水,不料船只被巨浪打沉,他紧紧捉住救生圈,孤身一人在海面漂浮三天三夜,全身严重晒伤,所幸5月7日傍晚被一艘经过的挖泥船发现。

新加坡空军部队接获通报后,立即出动直升机救人,将刘健文送往中央医院抢救,他前后住院两周,目前已完全康复。

空军派遣代号“Rescue 10”的搜救直升机进行搜救,六人团队包括医务军官和医务兵、两名直升机飞行员,以及两名空勤专业军士。

担任搜救队队长的直升机飞行员梁伟强上尉(34岁)分享说,团队当晚接获紧急搜救任务,须在15分钟内整装起飞,而且掌握的资料非常有限。

当时团队只知道伤者的情况以及挖泥船在南中国海的位置。抵达之后,他们须在黑暗中找到挖泥船的位置,使用应急频率和船员联系,然后根据风势以及船上障碍物的情况,选择最佳位置展开吊挂救援。

起飞前,搜救团队已经拟出初步飞行计划,根据挖泥船的座标和直升机的燃油量,计算出直升机能在船只上方逗留的最长时间。团队也预先查好飞行路线以及南中国海的天气情况。

梁伟强指出,在黑夜中找到船只的位置是所有飞行员都会面对的挑战之一。如果船只不在已知座标上,搜救团队得想尽办法找出船只的准确位置,甚至会通过应急频率要求船员启动闪光灯。

找到船只后,飞行员会和负责吊挂救援的空勤专业军士紧密配合,选择进行吊挂的位置。梁伟强说,在夜空盘旋也极具挑战性,因为南中国海上伸手不见五指,飞行员只能按照空勤专业军士的指示,准确地盘旋在很小的吊挂区域上方。

一旦绑在担架上的伤者被救进直升机,飞行员会向医生了解伤者情况以及要前往的医院,拟出最快的飞行路线。“为确保任务成功,团队之间的有效沟通非常重要。”

身为搜救队队长,倘若遇上突发情况,如恶劣天气或直升机有问题,梁伟强会负责及时做出决定,确保将伤者迅速送往医院。

吊挂施救“命悬一线”

潜水教练刘健文被救上直升机后,医务人员马上给他输氧、打点滴,并随时观察他的情况。

这是医务军官陈坚上尉(26岁)第一次参与搜救行动,医务兵廖劲翔下士(22岁)则是第四次参加。两人当时在直升机上检查了刘健文的伤势,并作出相应处理。

除了给刘健文输入氧气帮助他呼吸,两人也让刘健文接受静脉注射补充体液。他们时刻观察刘健文的生命迹象,在有需要时提供治疗。

陈坚和廖劲翔分享说,在执行紧急搜救任务时,他们对病人的了解不多,因此会预想出最坏的种种情况,商量该如何应对。

在直升机上施救的过程相当艰巨,所幸陈坚和廖劲翔受过有关训练,而且能借助科技进行一些操作,比如使用附带相机的喉镜检查伤者的呼吸道。

由于直升机发出巨大声响,两名医务人员有时会听不清楚对方的说话,须互相打手势沟通,这时两人之间的默契就能派上用场。

王建荣三级上士(21岁)是搜救团队的其中一名空勤专业军士。他指出,每名空勤专业军士都接受过在不同情况下展开吊挂施救的训练,受训期一般为三个月。

他说,每次执行吊挂施救,他都会感觉肾上腺素飙升,因为他确实是“命悬一线”。但他总会提醒自己利用这项技能救人的重要性,而搜救人员之间建立的信任也给予他克服恐惧的勇气。

王建荣指出,机翼产生的下冲气流很强,引起的海沫不仅妨碍他的视线,也可能加剧伤者的情况,因此他不断调整担架的方向,尽量确保绑在担架上的伤者不会接触到海沫。

参与此次搜救行动的人员还包括郭祚祥上尉(30岁)和郑国梁二级准尉(38岁),搜救团队的其中五人本月6日和刘健文见面,获得他当面道谢。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