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振羽教授:还在起步阶段 本土华族文化 有待一代代国人深耕

郭振羽教授(右)在长约90分钟的演讲中,以翔实的数据佐证方言群对新加坡建立多元多移民社会的重要性。本场讲座主席是《联合早报》前总编辑林任君(左)。(陈来福摄)
郭振羽教授(右)在长约90分钟的演讲中,以翔实的数据佐证方言群对新加坡建立多元多移民社会的重要性。本场讲座主席是《联合早报》前总编辑林任君(左)。(陈来福摄)

字体大小:

郭振羽教授昨天在一场由吾庐俱乐部和陈嘉庚基金会主办的文化讲座中表示,本地华族文化兼有源自原乡的共性,以及萌生于新土的文化特性。这种先天存在的“双重性格”是新加坡华族文化宝贵的资产。

在我国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原乡和新土的互动,塑造了今日独特的新加坡华族文化,然而文化发展需要时间沉淀,在历史长河中,本土华族文化还在起步阶段,有待一代代国人继续生根与深耕。

南洋理工大学终身荣誉教授、新跃社科大学学术顾问郭振羽昨天在一场由吾庐俱乐部和陈嘉庚基金会主办的文化讲座中表示,本地华族文化兼有源自原乡的共性,以及萌生于新土的文化特性。这种先天存在的“双重性格”是新加坡华族文化宝贵的资产。

今年是新加坡开埠200周年。在此背景下,社会学者出身的郭振羽将本地华族文化和身份认同的演变形容为“从原乡到新土的文化苦旅”,从叶落归根到落地生根的漫长历程。他以社会流动的角度,深入浅出地将新加坡华族身份认同的定位过程分成四大阶段。

郭振羽说,早期华人移民是凭所操方言确立自身身份,并形成闽潮粤客琼榕六大方言群,成为华人社会结构和身份认同的基石。以方言和地缘为基础建立的会馆为这些新移民提供从教育、就业到丧葬等全方位服务,也发展出1819年至1912年本地华族的方言帮群身份,不过此时的身份概念,仍是松散且开放的。

1909年满清政府颁布国籍法,规范侨民身份。郭振羽说,时值世纪之交,民族意识萌芽,这一颁布使得本地华人首次有了“中国”意识,“祖国”的概念逐渐超越“故乡”。

“在我看来,1912年至1950年是本地华侨身份认同最为强烈的发展阶段,也是新加坡华族文化的奠基时期。”

新加坡繁荣向来由新旧移民共同打造

1950年至1965年,随着新中国在万隆会议上宣布不再承认双重国籍,本地华族要在原乡与新土中作出抉择,也迎来从华侨变华人的重要转折点。1965年新加坡独立后,政府通过国民服役、国庆庆典和妆艺大游行等方式与场合,靠着“想象的共同体”建构国族认同至今。

谈到本地华社,不得不触及近年引起争议的新老移民话题。郭振羽认为,新加坡的繁荣向来都是由新旧移民共同打造出来的。他援引本地学者叶镁盛博士的数据说,历代非本地出生的新加坡人口占总人口比率一直维持在20%至40%。

出生于中国福建,成长于台湾,1973年来新执教,自称“老老移民”的郭振羽强调:“我们100年前就有新移民,现在还是有新移民,新移民是我们生活经验的一部分。”

也正因有新旧移民所带来的“原乡”与“新土”文化融合,以及长期保持开放视野,接触与吸收异族文化养分,相互混合交融,造就出我国独特的华族文化。

郭振羽以“rojak”形容这份融合。“它所呈现的文化杂糅(cultural hybridity)是文化创新,也是新加坡文化一大特色,也使跨界、跨语言、跨民族和跨艺术形式成为本地常态。”

不过郭振羽提醒,塑造新加坡独特的华族文化正面临挑战。以广泛认为属于新加坡特色的食物为例,鸡饭、肉骨茶和捞鱼生等并非本地独有,常见于马来西亚等周边地区。

加上随着全球化,任何事物通过新媒体快速传到各地,造成“独特”越来越难定性。郭振羽说:“哪里开始?属于谁的?这些争议,没有意义,也没有必要。当代文化趋向碎片化流动化,恒变乃是常态。文化的流动流变,极为自然,不必也不可能断然区分。”

因此郭振羽认为:“文化发展不是说50年100年就能做到,而是一个不断深化和演变的过程。从历史长河的视野来看,新加坡的华族文化要落地生根,现在才刚刚开始,根基尚浅,所以不必太着急地建立新加坡文化。”

最后,郭振羽以20字向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表演厅全场近600名观众总结他对本地华族文化的展望:“落地生根,生机就在足下;立足新土,边陲亦是中心”,要继续塑造独特的本地华族文化,既要传承,也要创新,更要靠每一代国人的努力。

郭振羽批 美智库报告作者 不理性证据薄弱

美国智库报告指中国利用统战手段渗透本地华族社会,南洋理工大学终身荣誉教授郭振羽抨击作者观点“极端不理性且无足够证据”。

华盛顿智库詹姆斯敦基金会在上月《中国简报》中聚焦新加坡,指中国共产党利用统战手段,透过本地商会、宗乡会馆、文化组织与华文媒体等对新加坡华人施加影响力,刻意引导社会舆论及政策走向。

曾负笈美国并于当地大学任教的郭振羽昨天回答《联合早报》前总编辑林任君提出的问题时指,台湾旅美学者萧良其撰写的报告让他联想起曾于冷战时期盛行的麦卡锡主义(McCarthyism)。

郭振羽说,若按作者的说法,“我们去看一场中国电影,我们就被洗脑了;参加和中国有关的文化活动就被渗透了。在这种情况下,所有有意义的文化交流都变成文化渗透和阴谋,造成我们内部的猜忌误会。”

不过,郭振羽更担忧的是“新加坡内部有没有人也有这样的想法”。若真的有人抱持类似看法,郭振羽说:“那我们本身有须要检讨并警惕的地方。”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