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冠病疫苗最快明年7月问市 专家:不代表疫情就会结束

字体大小:

本地首个冠病疫苗最快明年7月问世,但传染病专家提醒,疫苗问世不代表疫情就会结束,本地仍可能出现确诊病例和小型感染群,因此国人必须学习与冠病共存。

我国自1月23日出现第一起冠病病例后,至今已与病毒奋战半年,而本地首个候选疫苗LUNAR-COV19日前已获卫生科学局批准展开临床试验。

合作研发疫苗的杜克—国大医学院新兴传染病项目副主任黄英勇教授,昨天出席《海峡时报》举办的网络研讨会时透露,“在极度乐观的情况下”,疫苗最快也要明年7月才会问世。

“如果真能在明年7月推出市场,从研发到问世的过程只花了一年半,比起一般疫苗所需的10年到15年,已经算是巨大的进步。”

不过,他也提醒,要控制疫情,不能单靠疫苗、药物或安全距离措施,必须结合这三者才可有效抗击冠病。

国大医院传染病科高级顾问医生戴尔·弗斯尔(Dale Fisher)教授则指出,公众必须明白,疫苗在问世前,须先经过临床前阶段及三期的临床试验。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网站,全球目前约有140款候选疫苗处于临床前阶段,另有24款候选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弗斯尔说:“最近有很多关于疫苗研发的好消息,但我建议大家先不要太兴奋。接下来半年到一年内,可能出现很多‘峰回路转’的情况……大家应该着重于学习如何与冠病共存。”

即使疫苗问世后,并非所有国人都能立刻接种疫苗。不过,黄英勇指出,就算只有七成人口获得免疫,他们也能保护到另外三成人口,从而达到群体免疫。

“如果疫苗能达到七成功效,已经算很理想了。即使是自然感染冠病的病患,康复后也未必能百分之百免疫。”

弗斯尔则认为,由于疫苗供应无法满足全国人口的需求,当局必须谨慎研究如何策略性地为国人接种疫苗。

“我建议先让疗养院职员接种疫苗,因为他们天天照顾年长者,而且多数疗养院感染群都因职员而起。”

弗斯尔也提醒,如果为了解决供不应求的问题,而缩短第三阶段的临床试验,“仓促生产疫苗只会带来更大的风险”。

新加坡国立大学苏瑞福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张毅颖教授举例说:“如果仓促生产的首款疫苗只有五成功效,而之后研发的几款疫苗效果更佳,人们还是会蜂拥抢购首款疫苗,进而影响之后几款疫苗的生产进度,因此研发首款疫苗时必须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不能操之过急。”

对此,黄英勇解释,从着手研发疫苗到第一阶段临床试验,整个过程虽从一般的三到五年,缩短至三到六个月,但并不意味着研发过程过于仓促。

“我们比以前更了解疫苗的副作用,通过观察病毒基因以及对疫苗的反应,就能评估疫苗的安全性,因此公众无须担心。”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