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外泄文件显示,全球银行于1999年至2017年期间超过2万亿美元(2.8万亿新元)的交易可能涉及洗黑钱或其他犯罪活动。
这批文件包括银行和金融机构向美国财政部金融刑事执法网(Financial Crimes Enforcement Network,简称FinCEN)提交的2100多份可疑活动报告。
国际调查记者同盟(ICIJ)昨天(9月21日)公布这批外泄文件和报告,最常在文件中出现的银行包括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汇丰银行(HSBC)、渣打银行(Standard Chartered Bank)、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和纽约梅隆银行(BNY Mellon)。
报告反映疑虑不一定是犯罪证据
报告指出,可疑活动报告反映了银行内部合规人员的担忧,并不一定是犯罪活动的证据。触发可疑活动报告的事件包括涉嫌局内人交易、洗黑钱、不寻常交易、与犯罪机构有关者的交易等,一般多数都是因为交易涉嫌洗黑钱。
可疑活动报告显示银行往往为在岸外避税地点注册的公司转移资金,并不知道户头的最终主人。有时在接获美国官员的警告后,银行仍然转移非法资金。
上述2万亿美元只是全球金融系统的一小部分。2011年至2017年金融机构向FinCEN提交的可疑活动报告超过1200万份,上述文件占不到0.02%。
这批文件也显示,其间共有1781宗“可疑交易”流经新加坡,流入我国的资金总额为29亿4746万美元,从我国流出的资金有14亿7124万美元。
新加坡金管局:正密切研究审查我国监管框架符合国际标准
当中涉及交易的包括星展银行(DBS)、大华银行(UOB)、华侨银行(OCBC)、联昌银行(CIMB)和渣打银行等,但报告未提供更多信息。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发言人回答《联合早报》询问时说:“尽管可疑交易报告本身并不意味着交易是非法的,但金管局非常重视此类报告。我们正在密切研究这些媒体报道中的信息,将根据审查结果采取适当行动。新加坡打击洗黑钱的监管框架符合国际反洗黑钱机构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制定的国际标准。”
新加坡国立大学客座教授白士泮博士受访时说,可疑活动报告是金融或其他中介行业如贸易、房地产领域,例常上报给有关政府机构的文件,报告只是发觉其中有不寻常的交易或资金流动。
在本地,金融机构向商业事务局提交此类报告,后者旗下的可疑交易报告办事处会进一步调查分析。若发觉可能与犯罪活动有关,便会同相关执法与监管机构分享信息。
他指出,光看这些报告涉及的数字并不说明什么,需要进一步调查才能下定论。
星展集团发言人受询时说:“对于滥用金融体系的不良行为者,我们持零容忍态度,并与金融业团结一致,和有关部门合作冻结资金并破坏犯罪网络。”
她指出,除了冻结受制裁的个人或特定账户,考虑到对合法业务的影响,通常很难延迟或拦截资金转账。正常流程一般涉及跟进调查,确定可疑之处,并以此为根据采取必要的行动。
华侨银行反洗钱部总经理黄翠婷说,集团拥有完善和强劲的反洗黑钱和恐怖融资框架,采纳了国际最佳做法,将继续大量投资科技发展数据分析能力,加强优化能力提早发现洗黑钱活动。
大华银行集团合规主管吴永智也表示,银行设有良好的预防、检测和执行措施打击洗黑钱,包括风险评估、顾客和交易方尽职调查、交易监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