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期待小贩中心3.0

字体大小:

社论

2016年4月16日

在1970年代初期开始出现的小贩中心,原本是为了安顿街边小贩而建的。随着组屋区的迅速发展,通常兼有熟食中心和湿巴刹的小贩中心,很快就成为居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今年初,在一个以小贩中心为主题的“新加坡未来”对话会上,与会者针对我国小贩行业的可持续性,以及如何为小贩中心注入新活力等课题提出了建议。这促使环境及水源部成立了“小贩中心3.0委员会”。

据环境及水源部高级政务部长许连碹博士日前在国会宣布,这个委员会主要探讨四项课题:一、如何辅助刚入行的小贩,以让他们能有效地经营生意,从而延续我国独有的小贩文化;二、如何提高生产力,以缓和小贩营业成本上涨和人力资源短缺所带来的压力;三、如何把小贩中心打造成一个更富有活力,并且能够增进社区凝聚力的邻里设施;四、如何在小贩中心里推广优雅的用餐行为。

毫无疑问,小贩中心不仅是我国独特的小贩文化的载体(硬件方面),他们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功能。尽管今天的社会情况和过去几十年已大不相同,但小贩中心的社会功能并没有消失。对绝大多数组屋区居民而言,这是必要的社区设施。

今天的小贩中心,在建筑和设计上都有了一定的改进和提升,远非昔日简陋的中心所堪比拟。但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要求的提高,以及环境的变迁,决定了小贩中心必须保持与时俱进的步伐。小贩整体的老龄化,也突出了传统美食和小贩文化传承的问题。因此,现在对小贩中心未来的发展进行通盘思考是适时之举。

这些年来,小贩中心经历了重建或翻新的阶段,可以说是从1.0版提升至2.0版。那么,3.0版应该是怎样的呢?这是个大问题,看来不是一个委员会可以完全解答得了。因此,除了委员会的内部讨论,咨询公众的意见是同样重要的过程。

首先,明确小贩中心的社会功能至关重要。在这方面,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认为小贩中心、湿巴刹和咖啡店已经不合时宜的悲观看法是错误的。经过一段时间的犹豫,当局决定在新镇重建这些设施,说明过去的一些疑虑已被扫除。小贩中心等设施的社会功能再次获得了肯定。接下来,还要进一步构思如何把小贩中心打造成一个更富有活力,并能增进社区凝聚力的邻里设施。

按照这样的思路,目前的小贩中心无论在设计、管理和经营上都是有改进空间的。这既是一个集思广益的过程,也应是一个发挥创意的过程。若真要让小贩中心在传统功能之外,提升或转型成为兼具增进社区凝聚力功能的邻里设施,那么,小贩中心的设计和管理肯定须有所改变和调整。

有委员会的成员便指出,这意味着小贩中心无论是内外都须有更多社区空间,举办各类活动来吸引人潮。把小贩中心都冷气化,未必是未来的发展道路。更重要的,也许还在于通过更有创意的设计,提升小贩中心的整体环境,如使之变得更加干净舒适、通风清凉。小贩摊位的设计和大小、格局等也可以更多元化,而非千篇一律,以取得更多样性的摊贩、美食和经营模式的组合。

除了硬件设施,小贩中心未来的发展也需要软件的更新。如何吸引和培养小贩接班人以传承小贩文化,这个问题如今也越显迫切,因为许多手艺精湛的小贩都已步入老年,又难以找到继承人,如果不及时设法解决这个问题,小贩文化的传承就可能要面对青黄不接的窘境。

基于上述,小贩中心3.0委员会所肩负的工作可谓任重道远,我们希望委员会能够广泛征求各界的意见,并如期在明年提出落实小贩中心3.0的具体建议。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