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改变怕输心态先从自己开始

字体大小:

社论 

最新的三年一度全国价值观评估调查结果公布,“怕输”连续三届稳居榜首,被最多国人选为最能够形容当前社会状态的词汇。在前十大词汇当中,负面的就占了七个,在“怕输”之后,依次为“投诉”“竞争”“物质”“归咎”“怕死”和“自我中心”;正面的词汇则依次为“教育机会”(第五位)、“关爱老人”(第九位)和“高效的医疗体制”(第十位)。相较于社会评价,国人对自身价值观的评价却是正面的,包括“家庭”“健康”“关怀”“友情”“责任”“诚信”和“同情心”等。

“怕输”的印象近10年未变,恐怕不是什么让人意外的消息。“怕输”的定义复杂多元,其主要特征大约是“唯恐落人后”和“害怕失败”。“投诉”“竞争”“物质”“归咎”“怕死”等词汇,其实都同“怕输”有关,因为唯恐落人后,一旦落后了就必然投诉。这和社会高度竞争的环境息息相关,而这种竞争又是基于获取更多物质回报的动机。由于竞争过于激烈,以及失败的物质代价过高,多数人害怕失败,失败时便倾向于归咎他人或环境不公平。“怕死”则实际是“怕输”的同义词。

不少常见的社会现象,容易强化国人对社会的这些负面观感,比如减价商品或免费赠品不时引发疯狂抢购或漏夜排队的景观。最近的小一报名,学校保留学额给校友子女的做法,再度遭到批评,也是这种因高度竞争而唯恐落人后心理的表现。教育竞争所导致的“补习军备竞赛”,特别是名校优等生也得恶补以免落人后,加剧了家长、学生乃至社会的焦虑和不安,都在在加深了国人怕输的形象。

从积极面看,“怕输”曾经是新加坡成功的动力,政府反复强调国家生存所面对的艰巨挑战和小国的脆弱性,在政策上贯彻“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的理念,激励了国人破釜沉舟的力量,在独立后短短几十年间,就几乎摆脱了建国初期的贫弱状态。当然,这当中不可能没有代价。首先是国人在内化了国家脆弱性的论述后,潜意识转化为人人为己的人生哲学,因而也形成了十大负面词汇之一的“自我中心”。其次,“怕输”在国家发展的追赶时期或许是前进的动力,但在经济成熟的当下,却可能成为更上层楼的绊脚石。

在人工智能普及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经济体的竞争力主要来自创新发明,而创新发明基本上是个试错的过程,必须接受无数次的失败以便换取一次突破性的成功。“怕输”心态则与此相反,由于担心失败,所以避免冒险,更遑论创新。如果不改变,这样的社会价值观势必将拖慢乃至妨碍国家下一阶段的发展。更关键的是,“怕输”所导致的“自我中心”,更否定了保障社会共荣的同舟共济精神。当前社会物质发达但人心却焦虑难安的现状,无疑是“怕输”所促成的成功代价的明证。

要改变怕输心态,首先应从自己开始。所谓“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国人对自身价值观评价正面,对社会价值观评价负面,本身就呈现了自我矛盾。就如“怕输”本质上是一种卸责的生活态度,如果大部分人真的如自我评价那般都奉行“责任”,社会理应不该“怕输”,毕竟社会由每一个人组成。唯一能解释这种矛盾的理由,大概就是“自我感觉良好”了;而这不就是“自我中心”的表现吗?

因此,要改变社会的怕输心态,个人必须先培养自省的谦卑精神,去意识到问题也许就出在自己身上。坦白地面对自己,直视本身的问题,才有可能做出改变。这也总比一味抱怨社会或他人来得更有意义,也更有机会由己及人,推动社会集体向上向善。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