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金庸已逝经典永存

香港报人和小说家金庸去世,在世界各地掀起怀念潮,从学者、官员、演员到无数小老百姓,以各自的方式悼念这位对华人世界影响极大的文人。(中新社)
香港报人和小说家金庸去世,在世界各地掀起怀念潮,从学者、官员、演员到无数小老百姓,以各自的方式悼念这位对华人世界影响极大的文人。(中新社)

字体大小:

社论 

香港报人和小说家金庸去世,在世界各地掀起怀念潮,从学者、官员、演员到无数小老百姓,以各自的方式悼念这位对华人世界影响极大的文人。尽管金庸封笔已40多年,也停止议政参政20多年,但留下了厚重的文化遗产,以及不少在全球华人世界能够共通、弥足珍贵的文化符号。虽然因为特定时代背景而诞生的20世纪武侠文化,将随着金庸殒落而结束,但岳不群、郭靖、韦小宝、降龙十八掌等作为文化符号,将一直流传下去。

金庸本名查良镛,出生和成长于中国传统皇朝结束之后、国共内战期间和中共建政之前。他接受现代教育,自学传统文化,对中国当时的社会状况有深切体会和报国之心,所以在《射雕英雄传》中透过郭靖之口,说出“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武侠价值观。

金庸1947年大学毕业后加入上海《大公报》,隔年被调派至香港,后因不满报社而离开,进而创办《明报》等一系列报刊杂志。金庸办报是主业,写武侠小说其实是副业。在一穷二白的年代,报章主要面向知识分子,要让报章走入社会大众,在副刊连载武侠小说是卖点之一。因此,金庸从1955年开始为报纸写连载小说《书剑恩仇录》,直至1972年完成《鹿鼎记》后封笔,期间共创作了15部作品。

武侠小说并非金庸首创,却是以金庸为首的一批20世纪武侠小说家,将这一小说类别发扬光大,甚至自成一个文艺类型。金庸小说的武侠精神揉合了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强调忠勇仁义,也结合当代的民族观、天文地理、历史、美食、政治影射等,甚至有超出当代的爱情观及人生观,加上语言通俗浅白,所以很快掳获读者的心。他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有通透的理解,也善于运用现代文学手法,透过生花妙笔铺展他想象中的武侠和江湖故事,让普罗大众对中国传统有了新的想象。

事实上,“有海水的地方就有金庸的作品”,足以说明金庸小说在不同时代和地方,启迪了一代又一代人。金庸小说的影视化和数码化,包括改编成电视剧和电影、漫画、歌剧、电脑游戏、线上游戏等,以及被翻译成多国语言,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力。扩大来看,他的作品还有许多间接影响,例如阿里巴巴集团的创业精神、造就两岸三地诸多成名影星等。说金庸和他的作品是20世纪乃至21世纪的一道中国文化软实力,实不为过。

金庸不仅仅是文艺工作者,更是公共知识分子、积极参政议政的报人,对公共政治有广泛的评论和影响力。多年来,他在主报撰写社论议政,在副刊透过含蓄手法影射时政。他透过社论批判中国当年的核武政策;他的射雕三部曲、《笑傲江湖》《鹿鼎记》等,被认为影射当时中共对大陆的统治。不过,金庸只公开承认《鹿鼎记》存在政治影射。

金庸和新加坡有很深的渊源。他的《天龙八部》1960年代在《南洋商报》连载,他与本地风油大王梁润之联合创办《新明日版》,曾在新明办公室撰写《笑傲江湖》,并在新明首发连载《笑傲江湖》。本地不同年代的华文文艺创作者,很少有人未曾从金庸作品中得到滋养。本地漫画家黄展鸣1996年最早将《神雕侠侣》绘制成漫画,双语作家沈岳川的60万字武侠小说《天厨记》,就是受金庸启发写成的。

包括正版和被盗版,金庸一生卖出数以“亿”计的书,堪称华人世界最畅销小说家之一。本地多数人看过他的作品或改编的连续剧,在他的作品还被许多家长列为“禁书”的年代,不少年轻学子背着父母偷看,结果在不知不觉中强化了华文的根底。2005年,金庸小说篇章首次进入本地华文课本。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家长和学校不鼓励阅读,到后来作为辅助读物,及至现在登堂入室成为华文教材,既反映人们对金庸武侠小说的观感变化,也经由时间证明其文学价值和鼓励学习华文华语的作用。

金庸和他的作品是一个有特定时代背景的文化产物及符号,这个环境条件如今已不复存在,在这个意义上来说,金庸是不可复制的,注定将成为华文文坛与华人世界的经典。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