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共享脚踏车泡沫破裂的教训

ofo在本地的前景如何还说不准。(档案照片)
ofo在本地的前景如何还说不准。(档案照片)

字体大小:

随着共享脚踏车业者摩拜向陆路交通管理局申请归还共享脚踏车的营业执照,意味着本地的共享脚踏车泡沫已破灭。从2017年初oBike和ofo先后投放共享脚踏车,到摩拜宣布撤出本地市场,共享脚踏车从开始到繁荣再到没落,前后仅仅两年时间。这虽然没让很多人感到惊讶,但还是有不少的失落者,毕竟共享脚踏车在过去两年,满足了很多人出门回家最后一公里路的代步需要。

共享脚踏车被誉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之一,却也率先走入穷途末路,而且留下难以收拾的烂摊子,包括在各大城市造就大量废弃脚踏车堆积如山的浪费窘境,以及许多用户无法取回押金。

我国政府在2014年同意引进共享脚踏车概念。陆交局在2016年7月公布在局部地区试验性推行有车桩共享脚踏车计划。2017年1月,本地公司oBike抢先一步展开营运;2月,中国公司ofo进军本地市场;3月,另一家中国公司摩拜跟进。在高峰期,本地一度有10万辆共享脚踏车。

然而,破坏共享脚踏车的现象随即出现。有人从高楼抛下脚踏车,有人将之丢进水沟,有人拆除坐垫,有人把脚踏车锁起来当私人资产。随着三家主要业者投放越来越多脚踏车,乱停乱放阻碍行人和有碍观瞻的问题涌现,舆论对此大加挞伐,要求有关当局加强管制。

于是,陆交局规定脚踏车必须停放在指定黄格内,动用电子围栏和QR码停车系统等技术手段确保使用者遵从,否则没收脚踏车,业者须缴付罚款赎回脚踏车。业者也须将乱停乱放的脚踏车移到恰当停车格。当局也制定营业执照管制框架,规定业者能投放的脚踏车数量。一时间,业者面对许多限制。

oBike第一个应付不了,去年6月突然结业,还无法偿还押金给用户。ofo未在指定期限内有效启用QR码停车系统及遵守其他相关条例,陆交局今年2月14日暂时吊销其营业执照。该公司向陆交局要求延长期限,当局基于它在启用QR码停车系统方面有进展,所以批准要求,但这期间仍不能营业。ofo在本地的前景如何还说不准,该公司已裁退本地运营团队,目前正同另一家公司探讨合作,但是它的中国总公司据报陷入财务困境。

新加坡地小人稠,适合这类未来共享经济进行试验性计划。我国迅速开放市场予共享脚踏车业者,初期阶段的近乎无管束状态,虽然让这个新产业百花齐放,但也使得业者之间出现无序竞争和残忍的割喉战。专家估计,每一辆共享脚踏车每天使用五趟,理应可盈利,但新麻联盟科研中心2018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本地每辆共享脚踏车每天平均只使用0.62趟至1.64趟。这使得业者难以获利。

当局面对舆论压力加强管制共享脚踏车,给业者增加了很多合规成本。这在某种程度上进一步提高业者盈利的难度。在需求方面,停放地点被严格规定后,无车桩共享脚踏车“随取随还”的便利度大为削弱,再加上正好遇上电动个人代步工具崛起,人们有了新欢而减少使用共享脚踏车。

消费者对最后一公里路的代步工具仍有需求。目前看来,电动个人代步工具很有可能填补空缺。不过,过度依赖电动个人代步工具,人们最基本的步行运动减少了,长此下去不利于健康。这是我们须面对的便利与健康之间的两难。

共享经济因为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出现而成型,将改变各个传统经济领域。现在主要的共享脚踏车业者走入末路,但我们还有几家小型业者,它们的竞争压力或许缓解了,但并不具规模效益。此外,有14家业者申请共享个人代步工具营业执照,要提供共享电动踏板车服务。共享电动踏板车还未形成规模,它们会否重蹈共享脚踏车业者的覆辙,还是最终能取得成功,现在还是未知数。

不论是共享脚踏车还是其他新型共享经济,我们应该抱开放包容态度。有关当局可以从共享脚踏车计划实施的整个过程吸收教训和经验,为将来的这类试错提供更好的帮助和合理管制,让业者有机会生存却又不至于乱象丛生。社会也须包容和调整,因为这类实验倘若成功,就是另一个爱彼迎或Grab,为生活增添了方便,也为经济注入新活力。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