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发展安全可靠的未来陆路交通

我国整个西部地区下来几年将成为无人驾驶车辆的测试范围。图为本地科技公司MooVita研发的无人驾驶12人座的MooShuttle miniB。(叶振忠摄)
我国整个西部地区下来几年将成为无人驾驶车辆的测试范围。图为本地科技公司MooVita研发的无人驾驶12人座的MooShuttle miniB。(叶振忠摄)

字体大小:

社论 2019年10月25日

从内燃机汽车到电动汽车,从脚踏车到个人代步工具(PMD),从无人驾驶到空中德士,从混合动力到燃料电池,未来陆路交通展现百花齐放的发展局面。我国虽然没有汽车产业,但并不缺席这个新领域,尤其是无人驾驶技术。政府昨天宣布,未来几年逐步扩大无人驾驶技术的测试范围至整个西部地区,就说明我国大力支持这种新技术在本地的开发工作。

气候变化的威胁,石油资源有限,以燃油驱动的内燃机技术将走向没落,电力驱动和燃料电池驱动是国际汽车业看好的未来科技。我国已有电动车上路,但充电基础设施还在铺展当中。车辆也朝无人驾驶方向发展,事实上,无人驾驶技术的研发已有很长的历史。如今许多车子具备自适应巡航、车道偏离警示、自动紧急刹车、自动找停车位并停车等功能,属于第一级自动驾驶系统。一些较先进的品牌宣称已能做到第四级,研发人员目前主要集中研发最高的第五级,即车辆全自动行驶,不需要司机。

第五级无人驾驶电动车已在很多地方测试或试验性投入使用,例如滨海湾花园、新加坡国立大学、波那维斯达、圣淘沙、裕廊岛、南洋理工大学等。无人驾驶技术的最大好处,是可以更好地分配交通资源。对于像新加坡这样的小国来说,道路、车辆和司机的供应有限,无人驾驶结合随需而至的技术,一方面能以最有效率的公共交通资源满足乘客出行需要,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安排交通人力需求,例如减少依赖外籍司机,将本地司机转型为无人驾驶巴士安全操作员。当然,无人驾驶技术不是解决交通问题如堵塞、公路安全等的万灵药。在人工智能完全从人类手中接过驾驶盘之前,意外和堵塞仍会发生;即使无人驾驶全面接管道路,也可能面对行人和PMD使用者所带来的安全威胁,甚至面对黑客入侵智能交通网络的风险。这些都不是科技可以轻易解决的挑战。

我们的陆路交通是先进的,有相对完善和高效的公共交通系统,有公路电子收费和拥车证制度来严格控制车辆的增长和使用。就这一点来说,我们的陆路交通规范、条例和制度走在世界前列,已成为其他城市参考学习的对象。不过,从引进PMD后的乱象来看,我们对未来交通的迎接显然还需要更好的监管框架。我们对未来交通科技持开放态度,虽然有利于各种新科技的研发、测试和发展,但监管方面也须加紧脚步跟进,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诸如智能交通系统世界大会这类平台,与面对类似问题的合作伙伴一起拟订监管解决方案。

我们要迎接怎样的未来汽车——电动车还是燃料电池车?眼下还没有答案。因为节能减排的需要,车辆动力系统将逐步从燃油驱动转向电力驱动。然而,电动车和燃料电池车需要完全不同的基础设施,没有人明确知道未来哪一种技术将胜出。我们应该倚重其中一种,还是两种并重同时发展,这对资源投入有不同的要求,而且可能造成浪费,几年前对液化天然气车辆的押错宝仍然记忆犹新。对此,我们只能跟随国际汽车业的大势,不太可能现在就看准其中一种技术而大量投入建设基础设施。

另一个问题是,我们是否适合打造绿色智能交通产业?目前看来,我们正加强对无人驾驶技术领域的投入。无人驾驶技术的测试范围,从200公里路段增加到1000公里路段,就是对这个科技发展给予更大的支持。国际汽车厂商主要集中开发汽车的自动驾驶技术,本地研究则集中在公共巴士自动驾驶,这可能是我们的突破口。至于绿色汽车,戴森退出电动车的决定告诉我们,进入电动车产业的门槛虽低,因为电动车的生产相对简单,但竞争太过激烈,尤其欧美和中日的汽车大厂已投入大量资源,规模较小的后来者要寻求商业可行性极其困难。我们若要发展绿色汽车产业,还须进行更多辩证。

未来陆路交通的发展存在许多不确定性,我们必须投入这个领域的研发,但在选择采用哪一种科技前,仍需要耐性和更多的测试。面对不确定的领域,我们还是回到交通工具的本质,即以什么方式,最能快速、安全、可靠和低成本地将人和货物送达目的地。鉴于我们的特殊环境条件,要实现这个愿景终归还得充分利用科技。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