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重视孤独老人精神需求

本地的一项调查发现,住在租赁组屋的年长居民,如果生活孤独、没有宗教信仰,且在过去一年里曾经跌倒,又面对日常生活能力受限等挑战,他们到医院急症部门求医的概率会更高。(档案照)
本地的一项调查发现,住在租赁组屋的年长居民,如果生活孤独、没有宗教信仰,且在过去一年里曾经跌倒,又面对日常生活能力受限等挑战,他们到医院急症部门求医的概率会更高。(档案照)

字体大小:

社论 2019年12月28日

本地的一项调查发现,住在租赁组屋的年长居民,如果生活孤独、没有宗教信仰,且在过去一年里曾经跌倒,又面对日常生活能力受限等挑战,他们到医院急症部门求医的概率会更高。这反映了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年长者所面对的困境。除了要重视他们的物质环境,包括生理健康等,社会或许应当加大力度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从根源上照顾他们的福利。

医院的急诊部门属于稀缺资源,如何避免被滥用,保障急需治疗者的活命机会,是所有公共医院都面对的挑战。尽管低收入孤独老人到急诊部门求救,未必都因为面对生命危险,但是他们也的确处于求助无门的无奈状态。据观察,不少年长者到综合诊疗所求医,除了因为病痛,也是寻求跟他人接触沟通的机会。因此,部分问题或许在于他们缺乏足够的社交生活;如何打破他们的孤独状态,因而可能是解决问题的钥匙。

调查指出,那些更倾向于利用急诊部门服务的年长者,除了生活孤独,另一个共同点是他们都缺乏宗教信仰。这一发现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理解。首先是精神需求能否得到满足的问题。老人家通常因为开始衰老,而更常面对病痛的困扰;此外,他们对生命终结的意识更为敏感。对许多人来说,前者多少能借助现代医学处理,后者则主要依赖宗教信仰的慰藉。

其次,宗教信仰一方面能缓和人们对死亡和未知的恐惧感,另一方面也由于宗教组织所提供的团体生活经验,让信徒从中获得社交的机会以及精神上的寄托。很多研究发现,一些生理病痛其实源自心理健康问题,而心理健康又跟精神上是否获得安顿息息相关。所以,拥有宗教信仰或作为宗教团体的一员,如果能满足个人的精神安顿需要,就能够让人取得身心平衡,并且减少生理病痛的概率。

再深入一层分析,宗教组织或社会团体为其成员提供的氛围,犹如他们的第二个家,能够满足成员不同的心理和情感需求,缓解其成员精神上的孤独问题。由同一社群的成员彼此相互照应与提供温暖,这较之由公务员或职业人士所提供的社会福利服务,其性质与品质无疑是更自然与理想。老人参与这类团体活动,他们的身份就能够从被动的福利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团体参与者。这一分际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本地的各大宗教组织都有提供社会福利的义工服务,除了宗教组织以外,民间也有许多自发的老人组织活动,政府的社会福利部门如何跟这些团体配合,共同解决孤独老人所面对的生活挑战,相信当中有巨大的潜能待发掘。上述的调查意味着,物质贫乏并非孤独老人所面对的唯一问题,精神和心灵上待满足的需求恐怕才是更关键的。

引申开来说,新加坡跟许多发达社会一样,都开始出现人口老化的趋势。跟当下的老年人相比,未来的老年人可能教育程度更高,对退休生活也有更多的准备。但是,他们同样会面对年老多病痛,以及无法逃避的直视生命终点的现实。调查告诉了我们拥有社交与精神寄托的重要性。规划退休生活,因而也不能忽视了这方面的需要。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