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让母语学习走出校园

如何加强母语教育是每位教育部长所面对的难题。(档案照片)
如何加强母语教育是每位教育部长所面对的难题。(档案照片)

字体大小:

2020年9月10日

新任教育部长黄循财前日在为新加坡华文教研中心举办的“华文作为第二语文的教与学”线上国际研讨会主持开幕,以华语致辞,强调母语的学习与应用不该局限于校内,华族家长应该支持,鼓励孩子努力去学习华语。 

如何加强母语教育是每位教育部长所面对的难题,爱护母语教育的家长和社会上有识之士,对每一位新的教育部长都有所期待,母语的实际功用能否突破发展瓶颈,而走出更多活路,有赖于当局的眼界和决心。

为华文程度较强的学生而设的语文特选课程,今年起已从初级学院推广到九所中学,这可以说是一项较大胆的措施,必须得到家长的支持和学生的积极反应,推行的效果还有待观察。

从明年起,所有小学也提供母语辅助计划,让能力较弱的小三学生以小班的形式学习华文。

这些是根据学生能力的差异而实施的有针对性加强或辅助计划,都是为学生“推一把”的鼓励措施。

作为学校第一语文,英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英文以外的语文学习,就须要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过去多年来从强调文化传承,到中国崛起带来的经济利益等等因素,都曾成为鼓励学生学习华文的动机。

矛盾的是,新加坡学习母语的土壤却日渐贫瘠,华文华语在校园外的使用空间并没有明显扩大。

在英文作为第一语文的教育体系下培养出来的新一代,没有语言沟通的障碍,使用母语的诱因不足,甚至家庭用语习惯也受到冲击,家庭用语转为英语已是各族家庭难以扭转的趋势。因此,扩大母语在校园外的使用机会,面对更大的障碍。

李显龙总理去年10月间在讲华语运动40周年的开幕礼上指出,讲华语运动必须与时并进,我们须要加倍努力,“鼓励国人把华语融入日常生活中,也必须想方设法保持我国华语的活力和独特之处。”有鉴于此,新加坡华语资料库也在去年底应运而生,以收集和整理富有本地特色的华语词汇,这些词汇存在于人们的日常口头上,但有些词汇并没有进入书面语。

本地色彩的华语词汇更多地编写入华文课本中势所必然,课本上的语言词汇必须反映生活中的使用习惯,才能鼓励学生在离开学校之后继续使用,如“拥车证”、“保健储蓄”和各个地方名称。

本地色彩的华文词汇虽然能够加强国人对本地华语的认同感,但新一代也可以利用网络信息多认识其他地区,尤其是中国的用语。网络语言的生命力很强,新词语不断冒出,不只是年轻一代,老一代也必须通过不断吸收才能跟上时代发展。如李总理在华语演讲中也曾用过“接地气”、“串门”等等外来词汇。

推广华文华语的社会用途,民间组织也可以扮演积极角色,如福建会馆成立了文化学院,让年轻子弟通过音乐、舞蹈、书法、相声等等活动接触华族文化。

又如,文物局属下的晚晴园孙中山南洋纪念馆,常年为中学开办华语导览员培训班,让学生通过训练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点点滴滴的努力要力挽狂澜还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政府在教育政策上的决心和家长的支持,才能使贫瘠的土地加强生气。

语言的生命力来自生活,推广母语必须始于家庭,在校园中培养兴趣和夯实学习基础,更必须接通社会的源头活水,做到更大面积的活学活用。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