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必须严密防范网络金融风险

有分析认为,导致中国监管当局在最后关头抛下重磅炸弹的近因,是蚂蚁集团实际控制人马云此前发言炮轰金融监管机制,触及监管部门底线。(路透社)
有分析认为,导致中国监管当局在最后关头抛下重磅炸弹的近因,是蚂蚁集团实际控制人马云此前发言炮轰金融监管机制,触及监管部门底线。(路透社)

字体大小:

中国金融科技巨头蚂蚁集团的上市案,号称史上最大首次公开售股计划(IPO)。但就在离正式挂牌仅仅两天,却被中国金融监管当局突然叫停,震惊市场自不在话下,而个中原因也众说纷纭。

监管当局事前约见了马云等集团高管,同一天,银保监会和央行公布《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拟提高蚂蚁等网贷平台在与银行联合贷款中的出资比重,也规定网络小贷业务,应当主要在注册地所属省级行政区域内开展,未经银保监会批准,不得跨省级行政区域开展网络小额贷款业务。

蚂蚁集团原定在上海和香港两地同步上市,并已筹集约370亿美元的资金。被喊停之后,上海证券交易所宣布,因蚂蚁实际控制人、董事长、总经理被有关部门联合进行监管约谈,公司也报告所处金融科技监管环境发生变化等重大事项,可能导致公司不符合发行上市条件或者信息披露要求,故决定暂缓公司上市。蚂蚁集团过后也宣布暂缓在香港上市。

在许多投资者看来,中国监管当局的行动无疑带有“人治色彩”,极为仓促和粗暴,也显示事前考虑不周,很难向投资者交待。毕竟这不是一个普通的IPO,涉及面广,受影响的人也很多,而人们心中最大的疑问应是审批过程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新管理办法的临时出台则说明相关的管理机制还未到位,对蚂蚁上市的风险评估不足,然而为何在这种情况下又批准了上市申请?但现在追问这一切已经于事无补。

有分析认为,导致中国监管当局在最后关头抛下重磅炸弹的近因,是蚂蚁集团实际控制人马云此前发言炮轰金融监管机制,触及监管部门底线。马云上月24日在上海出席外滩金融峰会时向中国金融体系接连开炮,指过度监管会扼杀创新和发展,并称银行业注重担保是“当铺思想”,未来应以大数据的信用体系取代抵押制度。

马云的发言也许确实触及了逆鳞,但从监管的角度分析,也许更符合实际情况。就在马云讲话前,中国国家副主席王岐山在该会议以视频方式发言就警告,近年金融新技术广泛应用,新业态层出不穷,在提高效率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金融风险不断放大。他强调:“当前,全球金融经济环境变化剧烈,既要坚守底线,也要灵活应对风险挑战,勇于除旧立新。”

中国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上周六(10月31日)召开专题会议时就强调,随着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快速发展,必须处理好金融发展、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的关系,依法将金融活动全面纳入监管,有效防范风险。这被市场视为对马云言论的间接回应。

这些言论或许证明,银监会、证监会、商务部、科技部等部门,对于像蚂蚁集团这样的科技金融怪兽还没有真正建立健全联合监管机制,在这个时候就把它放进资本市场风险实在是太大了。就规模看,蚂蚁集团若成功上市,应属所谓“大到不能倒”的公司,一旦引发类似次贷危机那样的祸事,势必要引发系统性风险。

中国此前已经吃了P2P贷款平台的大亏,因此,要对蚂蚁这样的平台实行更严密的管控并不奇怪。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在今年6月在中国金融科技云峰会上曾指出,蚂蚁集团的“花呗”“借呗”自有资本金从最初的30亿元人民币,通过银行贷款以及多次ABS融资(即资产抵押债券)最终变成3000亿,杠杆率“荒唐的”高达100倍。

“花呗”“借呗”以广大涉世未深、经济基础还很薄弱的年轻人为对象,是金融普惠还是普“害”,一直以来就存在争议。此外,上市案在最后一刻喊停,对投资人来说,也不全然是坏事。试设想,如果让这家公司在法规尚未完备时上市,等以后再祭出严苛监管手段,它的估值一定崩跌,导致此刻以溢价进场者蒙受惨重损失。

从管控风险的角度看,中国监管当局暂停蚂蚁上市完全有其正当性。金融创新也许是数码科技发展的必然产物,小贷平台也有其实际的需求,可以弥补传统银行体系的不足,但是,创新和监管始终必须取得应有的平衡,对网络金融的风险评估和防范尤须慎之再慎。这一点对于像新加坡这样的金融中心尤须记取。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