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舒杨:只有自己才是终点

字体大小:

记者手记

王舒杨

一周前被护肤品品牌SK-II的短片《她最后去了相亲角》刷屏了。四分多钟的短片通过纪录片式的拍摄,展现了“剩女”在中国所承受的家庭和社会压力。镜头前几位女性的分享令人动容,结尾相亲角的一幕也的确有逆转效果。视频写着“#changedestiny改变命运”,从刷屏者分享时的评语看得出,这部短片似乎不仅让面对压力的单身女性更有力量,也带给不少已婚女性一些触动。

在中国,剩女最常听到的话不只来自社会,更多是来自父母。“父母已经年纪大了,你不结婚,我们怎么放心得下。”类似这样的话,剩女听了,心里怎么可能不难过?结婚就像是个重大任务,完成了,父母就放心了。

难道婚姻是终点吗?

就在短片火了几天之后,在英国《电讯报》(The Telegraph)上读到伊丽莎白·吉尔伯特(Elizabeth Gilbert)的长文《在“Eat Pray Love”出版十年之后》。这本书当年唤醒了成千上万名女性对主宰自我命运的希望,也改变了伊丽莎白的一生。当年,她毅然放下一团糟的工作和婚姻,花了一年的时间周游世界,在意大利享受美食、到印度通过祈祷寻找灵性,并最终在印度尼西亚峇厘岛收获爱情。

伊丽莎白在文中分享说,十年后重读当年自己的书,最大的感慨是:当初怎么会觉得自己那么老。如今已经40多岁的伊丽莎白,回望当年才30出头的自己,觉得“当时的我简直年轻得像个婴儿”,心理却像一个苍老的、“燃烧到尽头”的干枯女人。而现在的伊丽莎白,自信、平和、成熟(当然了,畅销书也给她带来财富和名利),她觉得人生的精彩才刚刚开始。

伊丽莎白说,当初最让34岁的她感到痛苦的,是自己还没有小孩这件事。面对社会的压力,她因为自己不想要小孩而羞愧。“我所被灌输的思想是,那个年龄(35岁左右)的女性应该想要而且有个小孩。”

显然,婚姻不是终点,不是“剩女”了,也还是有别的问题等着解决。

难道生儿育女就是终点吗?

几天前还有另外一个视频在面簿上传开。那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红极一时的台湾艺人赖佩霞2012年在TED上的分享。演讲的题目是“找一条回家的路”。赖佩霞分享如何寻找内心的平静,懂得爱和慈悲。她说,她是在进入第一段婚姻之后,才知道自己有多么的恶毒。她花了很多年的时间,逐渐明白了那个心理学的著名理论,也就是每个人外在性格只是冰山一角,海面以下是一大块你自己都未曾意识到的性格,而那性格是来自从小的成长经历。所谓“回家的路”,就是找回自己性格的根源,继而学会感恩、慈悲与如何爱他人。她在经历了一段失败的婚姻后,遇到了第二位丈夫,才在婚姻中找到幸福。

伊丽莎白和赖佩霞之所以能在第二段婚姻中找到幸福,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之前的经历,让她们充分了解自己,也懂得爱自己,继而懂得爱别人。婚姻和生儿育女都不是终点,自己才是终点。当你抵达了这个终点,才算准备好能够与另一个已经抵达的人一同上路,再次出发。

(作者是华文媒体集团执行级数码记者

shuyang@sph.com.sg)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