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昭鹏:反抗的符号

字体大小:

城国断想

上周六深夜,武吉巴督区补选结果尘埃落定,当选的人民行动党候选人穆仁理在发表胜选感言时,感谢对手新加坡民主党秘书长徐顺全博士,领导了一次“组织良好的竞选运动”,让自己有机会清楚阐述他为武吉巴督所拟定的计划。

穆仁理对民主党竞选能力的评价,或多或少反映了一种正在民间生成的印象:民主党已逐渐蜕变,它越来越懂得如何争取选票,在本地的选举票房更是不容小觑。

此时徐顺全所领导的民主党,不再是早前的民主党。曾经,它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一个标榜街头抗争的人权组织,而不是一个重视民生课题的政党。曾经,徐顺全给人的印象,更多是一个有勇无谋且一心要冲撞体制的政客,而不是一个有理性主张和亲和力的政治人物。

时过境迁,徐顺全和民主党的竞选风格日趋成熟、政治包装手法也越发华丽,在一个选民不断年轻化和对过往记忆日渐模糊的大环境中,确实有越来越多人不太计较徐顺全的过去,愿意给他机会。

少了激进的言辞和手段,多了带有民粹色彩的替代政策方案,徐顺全擅长的是借助社会对现实的不满和焦虑,吸纳民主党的基本盘,以及重视监督与制衡等民主价值观的选票。不过,他对数据依然或刻意草率的态度,显然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关注。(此次补选中他曲解就业数据的方式,让人想起20年前他在政府医药保健津贴委员会听证会上,以不明确的数据误导国会和公众。)

纵观徐顺全近年来的转变,以及他去年和今年两次竞选过程的表现,其实不难发现,他的形象以及论述观点的方式更加温和,但基本目标却始终没变:力求把个人打造成一个反抗体制的符号。

这个策略或许并没有在武吉巴督区奏效,但也不乏收获。文化奖得主英培安以及去年出版《成长在李光耀时代》的本地女作家李慧敏,双双通过视频为徐顺全背书,体现了徐顺全反抗体制的“符号效应”,已从民主党的传统支持者领域——讲英语的社群延伸至中文知识界。

“有人说,徐顺全和执政了50年的执政党对垒,是鸡蛋碰石头,但是我选择站在鸡蛋这一边……”,英培安在视频中这句话,带有些许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味道,正好概括了徐顺全在一些人心目中的形象。村上春树在2009年接受耶路撒冷文学奖时,曾以“我永远站在鸡蛋这一边”的演讲表明,面对强权却支持弱势的立场。

2006年大选,工人党在最后一场群众大会上,以参选人和群众集体宣读新加坡信约的方式,划上选战句号。现场催生的精神力量令人动容,凸显了政党政治之外的社会共同理念,以及反对党同样有推进社会进步的价值和正当性。

尽管当年那股涌动的情绪,并未迸发为诉求改变的民意浪潮,也不足以让它在集选区竞选中取得“零的突破”,但却在一定程度上打响了工人党的品牌,确立了它在选民心目中的地位。2011年大选,工人党攻下阿裕尼集选区,创下选举历史,除了仰赖工人党秘书长刘程强走出后港的感召力,也得益于五年来品牌效应的延续。

政治认同讲求理性和感性的结合,不同政党有必要通过具体的政策主张彰显自身的能力,也必须通过符号、象征和隐喻,向选民传达它所代表的价值观和理念,建立政治品牌,同时打造一种情感的联系。

2016年武吉巴督区补选,在民主党最后一场群众大会上,徐顺全的妻子、子女和母亲陪他一同上台,接受群众的掌声,反映了民主党的选举包装日渐接近外国政治文化的一面,也是徐顺全反抗姿态的一种柔性演绎。

对五度参选的徐顺全来说,武吉巴督区或许是他政治旅途上的另一个驿站。多年来,民主党的发展围绕着他,即同一个核心人物在运转。反抗的符号是否有吸纳支持的极限,民主党显然必须思考,并摸索前进的路径。如今看来,积蓄了新的政治资本后,就看徐顺全能否扩大票源,建立一个更加鲜明的政治品牌,让更多选民成为民主党的支持者。

(作者是本报采访组主任 chancp@sph.com.sg)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