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咏梅:那一段上坡路——写在《我报》十周年前夕

2006年6月1日,新加坡第一份免费的华文报《我报》诞生了。(档案照片)
2006年6月1日,新加坡第一份免费的华文报《我报》诞生了。(档案照片)

字体大小:

华文,在新加坡一直是一条上坡路,报纸本身也面对互联网上多样化的免费信息严重冲击。身为媒体工作者,除了新闻的专业要求,还背负着来自各方的期待,必须不断调整产品去维持这个语文的生命力与市场价值。

韩咏梅

hanym@sph.com.sg

十年前,本地华文媒体界一个值得记录的事件就是《我报》的成立。《我报》不是本地第一份免费报,但它是新加坡第一份免费的华文报。

《我报》创立在一个华文媒体面对一个不确定的未来环境下,华族家庭用语逐步转向以英语为多数。

根据新加坡统计局发表的《2000年新加坡人口普查》的识字率与语言部分显示,在华族人口中,最常用英语的华族家庭从1990年的19%急速增长到2000年的24%。在2000年,有36%介于5岁至14岁的儿童与少年在家里讲英语,而只有22%年龄在15岁至24岁的青年和25%25岁至54岁的成年人在家中讲英语。

这些数字显示,在华族人口中,英语已经成为儿童与青少年最常用的语言,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华文华语在家庭的使用率肯定不断式微。

在几乎同一时期,当时的新闻及艺术部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虽然华族学生对华语感到自在,也会观看电视的华语新闻和时事节目,但他们阅读华文报纸的时间却很少,尤其是对家里讲英语的学生。

这个结果并不令人感到意外,因为随着教育和社会向英文的倾斜,英文成为更常使用的语言,阅读起来也更习惯和便利,加上互联网的普及,通过英文发出的信息量激增,让华文报在吸引新读者方面缺少了源头活水。

与此同时,本地的华文水平的代际鸿沟也加重了华文报吸引年轻人的困难。文字使用得符合成熟读者的水平,年轻一代看得辛苦;写得浅显直白,成熟读者又觉得味同嚼蜡。在吸收新一代新闻工作者方面也有隐忧,让以母语为第二语言或非常用思考语言的年轻一代,给年长的华文报读者写文章提供信息,沟通并不容易。

在这样多重复杂的语言纠结之下,报馆决定为新一代的华文读者出版一份适合他们的报纸。

选择用免费报形式出发,也有其时代背景,那段时期,正逢免费经济蓬勃发展。在新加坡,2000年相继出版了两份英文报《今日报》(Today)和《街趣报》(Streats)。新加坡以外的华文世界里,香港、台湾的免费都市型报纸也如雨后春笋般冒起,充斥了城市里的地铁站。

“免费经济”的特点,是利用免费吸引或者诱导使用者,开创一个大众市场,然后通过广大的接触面,吸引商家投放广告,从而津贴生产成本并从中获利。然而,免费经济有其局限,当免费的东西到处都随手可得时,广告量无法支撑,难以创造出相应的盈利,最终会面临窘境。我国市场小,情况更是如此,两份免费英文报2005年合并,以《今日报》之名继续经营。

当时华文市场上还没有一份免费报,给《我报》的诞生留下了空间,加上维持华文阅读和使用的文化和社会使命,2006年中,本地出现了第一份免费华文报。

加入那个创始团队,是我工作生涯中最珍贵的一段经历。这个平均年龄在35岁以下的团队,希望用轻松的新闻包装手法,让同龄人以及更年轻一点的读者,拿起一份华文报章,继续和母语保持联系。

一开始我们就决定做一份注重视觉、结合照片、图像和文字传达信息的产品,要符合20岁到45岁读者的口味和阅读能力。

那个时候,在Web 2.0的推波助澜下,个人和分众意识越来越强烈,“my”是一个热词,我们创办团队觉得mypaper这个英文名很能够反映那个时代的气息,再经过一番辩论后,决定采用“我报”,这个非传统的报名。记得这个名字首次提出时,大家都很难接受,回家念了百遍后,第二天开会,大家都感觉很自然了。

为了提高读者的参与感,让他们感觉这是属于他们的报纸,我们举行了读者投选报头的活动。虽然投选结果和编辑团队的选择不一样,我们还是尊重读者的选择,用了蓝色的报头。

那个时候工作量大,年轻的同事自嘲是“人肉打字机”,利用周休的时候收集资料写稿是常态,连摄影同事也动起笔写专栏。大家燃烧青春与热情,尽力做一份好看的报纸。

当时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阻挡了华文读者的流失,创办一年后的尼尔森调查显示,本地的华文报读者群比前一年增加了一个百分点,占全国读者的34%。而《我报》读者群占市场5%,其中白领阶层及专业人士、经理、执行人员和商家(PMEB)读者群占65%,近八成读者双语兼通。

一份轻松的华文报,对非华文读者来说,仍然不容易阅读,我们一直面对把它双语化的压力。先是同事们为热点新闻写一段英文介绍,到后来由英文报同事负责一半的内容,最后以英文为主、华文为辅。

华文,在新加坡一直是一条上坡路,报纸本身也面对互联网上多样化的免费信息严重冲击。身为媒体工作者,除了新闻的专业要求,还背负着来自各方的期待,必须不断调整产品去维持这个语文的生命力与市场价值。十年人事几番新,《我报》编辑团队也换了好几轮,每一轮的更迭,同事们都怀着希望为继续看着华文报的读者提供信息,而换岗的同事也都很怀念在那小小的编辑团队中成长的日子。

转眼6月1日,在《我报》庆祝创立10周年的前几天,人生没有多少个十年,谨以此文献给所有曾经一起怀抱理想同甘共苦的伙伴,以及曾经参与这份报纸的工作的同事,还有喜欢通过华文阅读的读者们。

(作者是华文媒体集团数码总编辑

兼早报副总编辑 hanym@sph.com.sg)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