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咏梅:文化回溯与现代精神——湘灵两场演出的启示

湘灵音乐社在新加坡科技大学校舍的古建筑内演奏南音。(陈斌勤摄)
湘灵音乐社在新加坡科技大学校舍的古建筑内演奏南音。(陈斌勤摄)

字体大小:

“物联网”让不同领域的东西混搭在一起创造新的价值,这不只限于商业,在文化和艺术领域也可以做深做广,深入发掘一种艺术的内涵,同时链接不同领域的其他形式把触角和影响力扩大。

福建泉州有个民间传说,在康熙年间安溪人李光地大学士在泉州挑选了五名弦管高手进京为康熙奏乐祝寿。康熙听后大悦,要把他们留在宫中,但他们不识抬举,演奏了一首《百鸟归巢》表达意愿。康熙果然是明白人,封他们为“五少芳贤”还赠他们宫灯凉伞,让他们荣归故里,所以人称“御前清客”。

这个有趣的故事是上星期出席湘灵音乐社的演出《御前清客》时,翻阅演出特刊看到的。

这场《御前清客》演出在新加坡科技大学校舍的古建筑里举行,这次和古老南音相结合的是浙派的建筑艺术。

这四栋古建筑是距今300多年前明清时期的浙派建筑,先是在户外的古戏台演出一段《荔镜记》,然后移到两座古厝“堂正堂”和“斋心斋”去聆听三首古老的南音经典《趁赏花灯》《山险峻》和《四时景》。

间中本地古建筑专家也是新科大建筑与可持续设计助理教授杨茳善博士,给观众详细讲解古戏台、两座古厝,以及一座二重亭的建筑特色,并通过木料的选择和工艺水平反映出历史背景以及华人的传统精神。沉浸在雅致古朴的建筑欣赏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活化石”的南音,让观众很自然地随悠长的节奏融入气氛中。

湘灵的演出,是近年来我最期待的本地文化节目之一。起初我抱着一点小忐忑,因为南音需要静下心来欣赏,而习惯快节奏的生活,常常没有把握自己能够静下心来走进那个境界,然而湘灵每次都让我有意外的惊喜。

在《御前清客》演出前两个星期,湘灵还主办了常年大戏“南音感官别宴”,那是另一场令人拍案的演出。感官别宴是湘灵庆祝南音始祖郎君诞辰的项目,也是筹募经费的重要活动。自八年前推出以来,每年在不同的场地举行,而且每次加入不同的艺术形式,再配搭创意宴席和茶品,丰富了南音演出的色彩。

今年庆祝75周年的湘灵独具创意地走进改建后华丽再现的首都剧院,演出已故前社长丁马成创作的《何日君再来》,再邀请马来西亚Super 5爵士乐队和本地的国际舞高手同台碰撞,把从上世纪30年代红到现代的同名流行歌曲结合,歌词与音乐穿插,让观众在穿梭时空中不断惊艳。

在音乐上,几位年轻的南音乐者和歌者造诣不断加深,俨然成家,配合多元艺术的结合,呈现出本地南音独特的深度与广度,湘灵音乐社的南音,超越了华族传统曲艺,是新加坡的艺术瑰宝。

这几年欣赏南音,发现观众有渐渐增加的趋势,而且随着呈现方式的多元化,观众也多元化,因为一场南音演出,打开很多不同的窗口,有传统戏曲、音乐、建筑、服饰、茶艺,甚至美食、檀香,不管你在哪一扇窗沿看进去,都能体验到南音深沉的音乐美,领略南音歌词中传达的精神与神韵,逐渐感觉到文化上的亲切与认同。

每次欣赏南音演出,我都会用手机拍摄一些照片上载到社交媒体与朋友分享,点“赞”的朋友越来越多,好几个还私信询问怎么购票、下一场演出是什么时候等等。一些人说,南音让他们想起小时候在祖父母膝下的美好回忆,一些人对演出的民族元素深感兴趣,希望可以通过雅俗共赏的形式,接近传统艺术。

新加坡社会西化不在话下,但是在从东方转向西方的这一代人身上,我们开始看到一种自觉的文化回溯,我用“回溯”而不是“回归”,因为大家处在一种往回寻找的过程,未必是一种完全的认同。

让我举另外一个例子。

这半年来,zaobao.sg上制作一系列民俗和节日说明的节目,比如介绍福建人为何拜天公、端午节和中秋节的由来,还有最近直播迎送九皇爷,点击和分享的人数不断增加。一些以前被视为“俗”的东西,在以现代手法呈现后,变成很“酷”。还有,在社交媒体上的文字互动,几乎一半是用英文输入,这说明了语文和语言不是文化回溯的障碍,关键在于我们打开了多少通道和窗口,让人们根据自己的精神和心灵需要去接触它们。

打开不同的通道和窗口,也符合我们一步步走进的“物联网”世界性格。

“物联网”让不同领域的东西混搭在一起创造新的价值,这不只限于商业,在文化和艺术领域也可以做深做广,深入发掘一种艺术的内涵,同时链接不同领域的其他形式把触角和影响力扩大。

这一场文化回溯还有另一层意义,这和中国的崛起或者经济影响力,以及华文的实用性关系并不大,而是社会经过一个文化小断层而自觉生起的灵心需要,不以市场为考量。这样从现代思维和精神需要出发的文化回溯,如果能稳定地走下去,必定能增加我们的社会的质感,也不会丢掉我们一直引以为傲的多元性。

(作者是华文媒体集团数码总编辑兼早报副总编辑 hanym@sph.com.sg)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