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新慧:活着很高兴

字体大小:

慢三拍

恰恰因为养老涉及感情、身心健康和经济负担三大因素,就不只是增建设施,而还要更多心件工程。关键是,这些心件的建设,不仅仅是人力资源的壮大与相关技能的提升,更是对老年护理的专业与情感投入,是十分讲求心灵连系与耐心的专业。

陈老太太说,我要表演我活着。于是她很真诚的“表演”,很开心地说:“我活着,很高兴!”

跟她一起生活的友伴们都热烈鼓掌喝采,虽然她只在跟友伴们庆祝新年的联欢会上即兴地“演”了这么一句。简单而有力的一句。

这是本地九年剧场最近上演的《红色的天空》 戏剧里的一幕。内容围绕着一养老院里八位老人的生活杂记和他们所记忆的人生。取自台湾名导赖声川编的同名剧。

剧里还有一幕,是几个老友伴在叙述着各自人生经历中的痛,患心疾动手术的痛,孤寂的痛,被家人或爱人遗弃背弃的痛,种种身体和心灵上的痛楚,在“一个比一个痛”的倾诉比较中,老友伴们也得到了一些彼此聆听的慰藉。

赖声川剧下的陈老太太,是94高龄的老妇,1994年在台北由台湾表演工作坊呈献他执导的这部剧时,据报道是透过八名年轻演员的身体,来诠释人在老年和老化时的各种情境。94高龄能开心喊出“我活着,很高兴”,简单的台词给了各年龄受众许多思考的空间,除了因为有友伴和养老院的温馨环境,个人对人生与生命的诠释又有怎样的作用,人与人之间的态度和关系,又会怎么给彼此的人生给力,或负力。

本地舆论界最近对老年生活,包括未来疗养院设施的规划概念做了不少讨论,几个政府和民间机构也相继推出了一些加强老年护理、增进年长就业或中途转型的政策和计划,似乎一下子把整个针对老龄化社会挑战的资源给动起来。单在这个10月,就包括了好几个相关宣布:

● 设立新医疗保健创新中心联合学习网络,让本地与海外医疗机构有个共同平台相互学习交流 ,研发创新方案应对当前和未来的医疗保健挑战。

● 推出2020年医疗保健业人力发展计划:从2015年至2020年本地医疗保健业,预计新增3万个工作机会,因应这段期间有多个新医疗设施建成,包括六家综合诊疗所、新增2100个公共医院床位、9100个社区医院和疗养院床位,以及7600个日间、居家和临终关怀护理名额。

● 三大方面改变老年护理方式,维持高素质,且人人负担得起的医疗保健系统。一是配合人们原地养老的意愿,把医疗护理的重心从医院转向社区和住家,政府将加强护理人员在这方面的技能,同时培训更多全科医疗、老年医学和内科学等范围广泛的专科医生。二是确保医药护理和老龄护理领域,能培养以新加坡人为核心的劳动队伍,政府将为年轻学生和毕业生、中途转业者,以及暂停执业的前医疗护理专业人员,提供适当的培训和发展,让他们投入相关领域。三是改善工作流程,善用科技等提升医疗护理的生产力。

● 护联中心宣布扩展租赁组屋原地养老试点计划(“邻里关怀居家护理”计划),增设八组流动护理团队,为独居或亲人难以照料的年长病患提供一站式医疗与社区服务。若效果好,中心有意在更多组屋区发展类似的护理服务。

我国居民人口中超过65岁者,去年达46万人,预计2020年时达61万人,2030年再增至96万人。原地养老是个重要的老年护理规划概念,这不仅是迎合许多人的养老意愿,也因为新加坡社会的家庭人口越来越小的趋势,把医疗护理的重心从医院转向社区和住家及附近,有感情和实际情况的需要。

然而也恰恰因为养老涉及感情、身心健康和经济负担三大因素,养老就不只是增建设施,而还要更多心件工程,这就牵涉老龄护理的医疗队伍,生活环境的简便友好,以及家人本身的支持。关键是,这些心件的建设,不仅仅是人力资源的壮大与相关技能的提升,更是对老年护理的专业与情感投入,是十分讲求心灵连系与耐心的专业。中途转业投入到医疗护理和社区护理领域的,都须了解和有这方面的心理准备。

为此,在2020年医疗保健业人力发展计划的蓝图中,在推进原地养老规划的工作中,怎么给予这些护理人员心灵上的支持,给予家有年长失智症、帕金森和严重糖尿病等慢性病患的成员必要的精神舒缓与支持,应是重要的一环。否则这些日以继夜得照顾有年长病患的家庭成员和护理人员,都将身心疲惫,影响他们当前和往后的心灵与生活素质。社区机构和组织在这方面的合作是社区建设的一环。

日间托老中心,登门的居家护理服务等,在可预见的未来会更见迫切需要,这是本地家庭人口结构变小,以及双薪家庭日增的必然结果。

不过,老龄不一定就是负资产,关键是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建设。原地养老的规划,因此也不必局限于社区医疗护理网络的建设,而是把适宜年长就业、保健、亲家庭和辅助社区或经济建设的计划,也纳入有关规划及智慧国建设中,让年长者按他们的人生历练和专业,继续在人生的另一阶段发挥作用。

日本中小企业机构本月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在2012年的创业者中,60岁以上年长人士占三分之一。在30年前,这个比率只有8%。这些创业的年长者主要是提供管理咨询,或是提供自己擅长的专业服务,进而充实自己的晚年。这种积极态度,是新加坡推进终身学习及延长国人劳动力贡献能借鉴的。

“我活着,很高兴”,陈老太太不是随口说的。这是年长者生活的尊严,需要整个社会及各家庭,从文化,心件上就一起努力营造,而且要早。

(作者是本报副总编辑

gohshe@sph.com.sg)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