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越:我们为何要愤怒

字体大小:

记者手记

“诶,你可有看那个视频?看了真让人生气!”

曾几何时,好多面对面的交流,都以上述引子开始。不久前,伦敦消费杂志“Time Out London”上传一段“爆汁小笼包”视频,画面显示记者先把小笼包戳破,再把汤汁倒出来后才吃掉,在网上引起亚洲美食爱好者的严厉讨伐。

跟老饕J谈起此事,他是怒火中烧的网友之一,指这是西方对中华饮食文化的亵渎和不敬、轻蔑师傅、误导民众、浪费食物。

本身爱吃小笼包的我,感到莫名其妙,觉得人家怎么吃小笼包关我何事。按那套逻辑,多数亚洲人吃全熟西餐牛扒,不吃七分熟或更生的牛扒,也应该被扣上一堆帽子。戳破小笼包,以显示其汤汁也是许多亚洲媒体的惯例拍摄手法,不见得掀起任何轩然风波,为何英国媒体就是例外?况且,小笼包出现在伦敦街头,不正好体现了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海纳百川、影响深远,为何要生气?

然而,一来一往的讨论中,发现J的愤怒不全都是破坏性的负面情绪。杂志的做法触碰到他内心的一条警戒线,拉响了警报。他明白自己为什么愤怒,有条理地表达出来,让我这个站在不同立场的人也能够理解。他和其他人的愤怒累积到一定程度,促使杂志出面道歉,还邀请网民推荐其他的亚洲美食,教导他们正统的吃法。

当然,让对方道歉并不是表达愤怒的终结。更重要的是,表达愤怒能起到防患于未然的借鉴作用,让人们知道下次遇到类似事情时应该怎么做才不会引发矛盾。如果杂志的编辑团队中有人在第一时间表达了疑惑和不满,视频或许就不会成为一只过街老鼠。

表达愤怒听来似乎跟包容社会相左,但其正面意义在于它可保护弱势群体,守护社会在乎的原则,让社会了解其底线在哪里。从亚裔乘客被强行从美国联合航空公司航班拖下飞机、到大巴窑8巷小贩中心一对男女欺凌“拼桌”阿叔、再到鸡饭餐馆少东以千元钞票羞辱德士司机,近期国内外几起舆论风暴事件,恰好都是弱肉强食以大欺小的实例,激起公愤后得以伸张正义。

但是,无论线上怒火来得多快多猛,线下生活中你我很多都习惯表现得很淡然、很豁达。试问有多少人会因身旁食客戳破小笼包,或是在街上看到德士司机被羞辱而动怒。即使动怒,又有多少人会站在手机摄像头前出手相助,解救被无礼对待的陌生人?

zaobao.sg本周就针对大巴窑拼桌风波,展开一项社会实验,观察国人看到同桌食客拒绝与他人拼桌会有什么反应。经过几个回合得出的结论是,即使有人表现出惊讶、不理解、甚至不满,也不会当面指责,有些基本上没反应,显示国人似乎比较腼腆,不喜欢正面冲突。

陌生人之间如此,熟人之间的发怒障碍想必更加严重,因为担心这会影响个人形象,破坏人际关系等等。了解到线上线下差距后,或许可做的就是避免在线上采取矫枉过正的失衡思维,在线下则避免凡事逆来顺受或忍气吞声。

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面对愤怒,需要的是积极的态度。不管是个人,还是社会,如今都拥有线上线下两种性格,意识到愤怒来自哪里,平衡地表达、沟通和化解它,其实有利于加深关系,维护以真诚和尊重为基础的和谐。

(作者是华文媒体集团数码部内容副主任 sheny@sph.com.sg)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