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新慧:习惯性标签 选择性包容

字体大小:

慢三拍

南大作为高等学府,校园里的一切若真选择只限英文,对语言是一种怎样的姿态,向国内外师生释放的又是怎样的信息?为何会闹出食阁与超市业者的招牌只限英文,甚至是食阁摊主续约条件的风波,是校方需要对内外解释清楚的。

在泰国清迈的古城区游走,心里不免要问:因韩国部署“萨德系统”而禁足韩国的中国游客,莫非都到清迈来了。

不仅街上和各饮食店、商店都有中国观光客,各店面和各式服务基本上都附有中文说明,一些还贴上“可用支付宝”或中国旅游搜寻网站的介绍。这和我五六年前到清迈的景观全然不同。

上网查找资料,这股“中国热”并非来自抵制“萨德”的效应。去年,泰国媒体和中国媒体都曾报道,近年到清迈旅游的中国游客每年达80万人次左右,约占当地外国游客总人次的30%;清迈官方还预计,2016年中国游客将突破80万至100万人次。

此外,随着直飞清迈的中国游客数量不断增加,从2011年的6万3000多人剧涨到2014年的42万1100多人,古城区作为当地热门旅游景区,区里的中文说明与中文招牌林立、不少服务人员都中英语皆通,就是一种自然催生的经济生态了。

市场力量驱动的作息和行为,不必过于解读和标签化为中国经济崛起的文化侵蚀现象,城市管理者当然更不必介入,要商家把中文招牌给拆了。语言和种族宗教一样,最忌标签化和政治化。这不只是在国与国之间,也在国内社会本身。

南洋理工大学传出校园里的食阁和超市被禁用中文招牌和餐牌,无论是否真是“一场误会”或是事出必有因,都令人错愕与百思不解。事件也反映了新加坡建国至今50多年,社会里仍有对华文华语的运用过度解读与标签化的现象。

华文作为新加坡华族间的沟通语言,或对母族语言文化的爱好与传承,应是自然和无可厚非的。如果市场力量驱动的语文选择是正常的商业行为——世界各地的基础服务设施和商家,也都在增添多语言的服务,本地摊贩或商家基于语言习惯和服务对象的需要使用中文招牌和说明,没理由会成为一种校方需要介入与规范的问题。

新加坡推行双语教育多年,然而一代代华族子弟有不少在华文学习的路上总是跌跌撞撞,抱怨困难重重和始终觉得只是个应试科目,生活环境里再缺乏接触和使用母语的机会,双语教育的成效是极其跛脚的。

南大作为高等学府,校园里的一切若真的选择只限英文,对语言是一种怎样的姿态,向国内外师生释放的又是怎样的信息?南大星期四(22日)在回复《联合早报》询问时,强调校方没有强推单语政策,食阁内的招牌能使用中文,只要也有英文,以方便非华族群体。这样的要求合理也不会有争议,据报道大多数摊主其实已这么做,为何会闹出食阁与超市业者的招牌只限英文,甚至是食阁摊主在8月续约条件的风波,是校方需要对内外解释清楚的,尤其事件已引起民众关注。

多元种族、宗教与文化是新加坡大家庭的本质,加上立国以来就努力打造为国际大都会和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处,多语言的存在与使用应是多彩的,而不是还把自己局限在英文才是国际化的狭隘认知里,或选择性地包容一些语言。

再者,我国四大种族的语言与文化,都是值得大家珍惜与欢庆的文化遗产,本族语言在生活中与英文兼容并蓄,都不应被视为是对其他族的不尊重,或被标签为大种族主义有损和谐,何况目前社会里仍有不少不谙英文的年长人士,需要用熟悉的语言沟通。他们的语言现象现在是社会里的少数,在日常生活中对“语言无障碍”的渴望,其实也是一种特别需要(special needs),应得到我们要建立包容社会的重视与尊重。在招牌或指示牌上为追求设计的所谓美观和统一,规定只能有英文,是服务上的本末倒置,更有背于“无障碍”(accessible)的包容精神。

在官方宣传新加坡多元社会的文案里,很喜欢用“celebrate diversity”,既是如此,新加坡人在使用和热爱本族的语言文化时,不应还被视为是政治不正确,而应真实体现“celebrate diversity”,真实欢庆我们的多元化与国际化的包容精神。

新加坡实在应该走出一直被政治捆绑的语言困境,好好享受多种语言并存的精彩。华文尤其不能因为是大族群的语言,就得背负原罪,在生活中用起来被扣上大种族主义的标签。重要的是在尊重各族语言与文化习俗之余,维护共同的沟通与生活空间。

社会里即使有社群对某种语言的使用目的产生误解,应设法厘清加以说明,而不是限制使用或做不必要的规范,否则只会加深误解与标签化观点。

在当前极端与恐怖主义分子不时刻意激起社会分裂情绪的情况下,我们更需要多沟通、多说明和铲除任何扭曲与误解。最糟的情况是,对不同宗教、语言与文化,做选择性的包容与谅解,使一些社群背负不必要的原罪和历史包袱,那只会制造机会给极端分子煽动误会与情绪。

要尊重社会多元与促进了解,必须让语言与政治化标签脱钩,让语言回到日常使用、便民沟通与文化遗产积累的常态,不让语言与文化被习惯性地扭曲、过度解读,不让美好的语言因被标签受困,变得沉重。

上周末在清迈住的酒店,有个柜台服务人员的华语非常流利,原来只学了四个月。她谦虚地表示只能说不能读写,希望还有机会再学习。旅途中,我们也用简单泰语向服务人员打招呼和表示感谢。

Celebrate diversity。好好享受我们的多语言人生与环境,让我们的语言轻松活起来吧。

(作者是本报副总编辑gohshe@sph.com.sg)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