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荣军:新加坡老年人的捐赠行为

字体大小:

人文亚洲

当生命临近终点时,生命的意义需要延续下去,人们希望能在世界上留下永恒的存在,追求一种普世的价值。

捐赠行为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在筹集社会资金,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缓解政府财政压力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世界的大量著名高校得益于民间捐助,人们因捐赠而得以渡过灾难和困难时期,社会因此更加和谐。这种纯粹的利他行为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但其产生的心理和进化基础却一直困扰社会科学家。

从纯粹经济学角度,理性人的假设认为,让自己利益最大化是行为的主要动机。为什么人们会愿意把自己的钱给别人呢?更有意思的是,当人们越年老时,捐赠行为越多。根据世界捐赠指数(World Giving Index)关于153个国家的调查,发现捐赠最多的人群是那些年过50者。当然,有可能是他们积累了更多的财富,相对于年轻人更有实力去捐赠。但即使排除财富收入的因素,老年人仍然普遍上捐赠更多。这背后的心理动机和社会意义值得深入探讨。

在捐赠中,一个普遍的现象是人们更愿意给离自己社会距离近的人捐更多的钱。同样的灾难,如果出现在新加坡,相信新加坡人会最为积极援助同胞。如果发生在中国或其他亚洲国家,相信新加坡人也会大量支援;如果发生在那些不常听到名字的国家,捐赠强度会远弱于给本国人的捐赠。可见,捐赠不是不分对象的,随着社会距离越远,人们捐赠会越少。这种现象被称为社会距离折扣。

我所带领的研究团队近期对新加坡老年人的捐赠和社会距离折扣现象进行了实验性研究。研究招募了当地年龄在55岁以上的老年人参加,每人把自己认识的人分成不同的社会距离程度,从1、2、3、5、10、20、50到100。在这个距离量表中,1代表最亲近的人,可能是家族成员,2可能是好朋友,以此类推。参加实验者把这些人的名字写上。距离很远的如50和100的等级是完全的陌生人,由实验者决定。实验者会面对两个选项,一是自己一个人拿到一个金额,如150元,另一个选项是自己和对方平分一定金额,例如自己拿120元,对方拿120元。

在研究中,这些金额会不断变化,以便在统计上可能让研究者通过老年人的选择,计算出他们愿意在多大程度上牺牲自己的金钱,以达到给他人利益的目的。这个他人会是不同社会距离程度上的一个人。如上面的例子,参加实验者实际上牺牲了30元,成就了对方120元的利益。研究者通过心理物理算法,可以知道每个参加者愿意捐赠的程度,以及捐赠多大程度上受社会距离的调节。

作为对照,研究者也招募了大学校园的年轻人作了同样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新加坡的年轻人和老年人都表现出对社会距离的敏感,也就是更愿意捐赠近距离者。同时,研究数据清楚显示,在社会距离很近时,年轻人和老年人的选择没太大差异。但当社会距离大于40时,老年人比年轻人明显地更愿意捐赠。

换句话说,年轻人对社会距离更敏感,打的折扣更大,而老年人即使是对远在他国的陌生人,也会有很强的捐赠意愿。他们对于社会距离的打折并不像年轻人那样的强烈,表现出远超过年轻人的利他行为。这个发现与我们的日常社会观察是一致的。当年轻人在为自己和自己周围的人奔波时,老年人似乎对陌生人也有着很高的关怀。这也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调查表明,老年人更愿意捐赠给社会公益组织,即使受益人不是自己的亲友邻里。

站在经济学和进化论的角度,这个结果和现象并不容易解释。由于老年人生命有限,在资源固定的情况下,为什么他们不一味地把自己的资源给亲友,让他们过得更好,自己的基因更好的传给下一代?表面上看,资助陌生人对个体的生存贡献并不如资助所谓的“自己人”。传统的心理学理论认为,人在老年时,相对于追求知识,更愿意去追求做那些让自己精神情绪快乐的事情。老年人会系统地调整社交网络,只和那些亲近的、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人来往多些;他们更关注积极的反馈而忽略消极的信息。

我们的研究为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提供了新视角。

我们认为老年人对于超越自我(Ego-Transcendenc)的认可和满足有着强烈的需要。当生命临近终点时,生命的意义需要延续下去,人们希望能在世界上留下永恒的存在,追求一种普世的价值。这种普世情怀的追求意味着不是单纯的为“自己人”着想,而是把自我与大众、大自然、大社会联系在一起,打破社会人为划定的边界,把人类看作一个整体的更为宏大宽广的认知。

有趣的是,我们近期的另一项研究还发现,给人们喷一定剂量的催产素也能促进对陌生人的捐赠。催产素不仅是帮助母亲分娩的人体荷尔蒙,同时大量动物研究表明,它也有促进父母牺牲自已利益,渴望照顾下一代的功能。毕竟捐赠的本质是一种对社会的回报和给予,以及对自己生命价值的体现。捐赠的利已性越少,其对个体所带来的精神性触动会越大。捐赠更多的是一种生命的投入而不是纯粹理性的投资,是自我生命的延展而不是局限。也许无疆的大爱才更能给老年人生命带来深刻的意义。

(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心理系助理教授)

(本系列是国大家庭人口研究中心提供的研究简要,由不同专家学者执笔,每月第一个星期天刊登)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