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惜薇:走出故居遗愿的罗生门

字体大小:

显微镜

新加坡巡回大使比拉哈里向来以观点犀利见称,其论点造成支持者和反对者各执一词的情况并不罕见。但他对历史意识的强调,却不难让人产生共鸣。

他不久前在专访中感叹,一些大学历史系毕业生徒有一纸文凭,对新加坡和东南亚历史一无所知。他认为,每个新加坡人都应该认识新加坡历史,了解特定事件发生的语境和背景,也了解国家在历史洪流里的位置。

他也认为,只要发现新的信息与证据,就应该重新检视历史事件,即便是冷藏行动和光谱行动等具争议性的大规模逮捕事件也不应例外。不过,他反对带着打击政府声誉的政治议程,尝试推翻官方对单一历史事件的诠释。他认为,要为历史“补白”,就必须严肃考究多方面的信息。

比拉哈里显然明白,许多历史事件本身都是众说纷纭的罗生门,真相很多时候全视从什么人和什么角度出发。

建国总理李光耀故居去留问题所牵扯出的滥权指控,何尝不是罗生门再现?

同事在梳理引发李家争端的事件簿时就发现,难以纯粹用一条直线去阐明前因后果,而是必须呈现不同人对在单一时间点上发生的事情的诠释,才能清楚看出争议所在。举个例子,2011年7月21日,李光耀应李显龙总理邀请与内阁见面,商讨如何处置房子的问题。一般的认知是,李光耀向内阁表明了拆房子的意愿,但内阁一致认为不应该拆除房子。

李玮玲医生日前在面簿上称父亲回返住家时,“痛苦和失望”地对她说不应该听李总理的话去见内阁,并对李总理反对他拆房子的要求感到痛心。她的说法不禁让人怀疑内阁当时是否曾向李光耀施压,导致他极度不开心?

曾担任李光耀首席私人秘书,2011年5月大选后进入内阁的财政部长王瑞杰,在7月4日于国会上回应时说,李光耀并没有用本身的资历和建国总理的身份,在会议上坚持己见,而是专心聆听内阁成员的看法。

李光耀一直到2011年12月才致函内阁。王瑞杰相信,这说明李光耀在仔细考虑问题后,认为把他的想法告诉政府是恰当和重要的,而他已准备好要考虑政府或许决定不拆房子的可能性。

由此可见,单是2011年7月21日李光耀见内阁后究竟是否不悦,就至少有两个不同版本,更别说是证明李光耀后来究竟有没有认真考虑不拆房子的可能性了。

李显龙总理和他的部分内阁成员已经梳理了回应滥权指控不成立的原因。总理还履行在国会辩论时所作的承诺,以个人名义在国会外重复在国会的发言,放弃国会言论免责权,并附上与弟妹的一些电邮往来,以行动表明自己的言论经得起法律检验。李显扬和李玮玲医生则始终在社交媒体表明,只要父亲的遗愿不再受到扭曲,他们不会继续公开提出新例证,并期待与大哥私下和解。

然而,对于希望尊重李光耀对处置故居遗愿的民众来说,李光耀最终的意思究竟是什么,恐怕还是无法看清。李显扬和李玮玲的最新表态也没有给这个罗生门释疑,特别是先前强硬的态度为何改变,接下来会否有后续行动?

民众都会希望看到李家手足和解,但事件已经成为公众课题,即便李家三人最终能“私下和解”,大家也会希望他们做出更具公信力的事实梳理,让真相大白,协助大家走出罗生门的陷阱。

(作者是本报采访组副主任 hosb@sph.com.sg)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