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来兴:彼岸的华文现象

马来西亚学生记者参观报业中心华文报历史走廊,了解本地的华文报业历史。(档案照片)
马来西亚学生记者参观报业中心华文报历史走廊,了解本地的华文报业历史。(档案照片)

字体大小:

拨云见星

马国华族报读报考华文的学生人数减少,其实并非近年来才出现的现象。面对矛盾和困扰,华人父母没有给予孩子鼓励,其他各种因素更令学习华文的意愿大大减低,甚至不少校方阻止学生报考华文,以免影响学校的整体成绩。

马来西亚的《星洲日报》最近又发起“抢救华文”行动,希望唤起马国读者重视华文水平下滑的情况,并为一系列活动展开公众筹款计划。

发动众筹活动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印刷1万本初中三评估考试(PT3)及1万本马来西亚教育文凭(SPM)华文科应考手册,免费发给考生;二是到全马各地举办10场“华文科应考技巧”座谈会。

看到这个活动消息时,有点不可置信。彼岸的华文水平需要抢救吗?如果需要的话,新加坡学生的华文水平不是更应该抢救?

后来看到有关数据,才知道马国确实已出现华文水平下降的危机。过去七年来,由于可考可不考及各种因素,马国SPM华文科报考人数逐年下降,从2010年的5万4947人降至2016年的4万4208人。

进一步的数据显示这个趋势已逐渐形成,在过去,马国每年小六鉴定考试(UPSR)华人报考华文科约10万名(去年降至8万余);三年后报考PT3华文科的只有六七万人;再过两年,中五报考SPM华文科的人数再进一步减少,即上面提及的去年不到4万5000人。

《星洲日报》展开“抢救华文”众筹行动,截至5月底,捐助者超过280人,款项突破2万令吉,即使到6月11日截止日仍达不到5万令吉,还是会有善长仁翁去凑足不敷之数。钱不是问题,当熟悉的语言变得不再重要,当继续学习华文的热忱减弱,必须找出方法提高华人子弟对华文的学习兴趣。

由报纸连续三年发起“抢救华文”计划,当然也迎来网民的质疑,认为办报就好好办报,去网上众筹已歪曲报业的方针及工作。实际上,“抢救华文”计划去年办华文科补习班,有人力、财力及社团单位的支持和配合,最后却没有人报名参加。这对有心协助提高马国华文水平的人是很纠结的。

今年《星洲日报》还拍了三部短片,原本是要起点激励作用,却更真实地反映了马国年轻一代学习华文的态度正在转变。要通过各种努力提升华族学生对学习华文的热忱,单靠数人之力是杯水车薪,“抢救华文”办了三年,虽然目的是要帮助学生考到好成绩,其实更是再一次对母语感情的唤醒。

马国华人人口664多万,不仅所占人口比率不断下降,还须面对复杂的政治环境;遭遇华文水平持续下降的危机,更是始料不及。马国马来人1948万人,比华人人口多了两倍,华人不懂马来文日子并不容易过,生活上也不方便;华人子弟还必须懂得英文,而且越来越重要。马来文是生活沟通上的必需语文,马国华人多少都懂得,只是程度高低的问题。

由于马来人占了总人口的68.6%,要在马国政府医院当实习医生或正式医生,马来文在SPM考试中必须及格。这样的规定无可厚非,否则难与病人沟通,而这样的规定影响的不仅是华人,还有长期在海外就读医科的马来人。但之前要求在马国执业的外国医生也要懂得马来文就过分了,后来这也取消了。

在马国政府医院当医生必须马来文高分及格的风波闹得沸沸扬扬时,在7月3日,柔佛州马来西亚遗产协会主席拉曼尤诺斯,因不满公共服务局为让医学系毕业生以合约性质受聘,绕道放宽了SPM马来文科及格条件,形容此举有如羞辱和侵犯国家官方语文,喊出“合约医生也应马来文及格”;并直言身为马国人应该要掌握国语(马来文),如果无法做到,这些人就该移民。

此话一出,网上马上有人说:哇唠,又讲这种话!马国公共服务局同意撤销UD41级实习医生或驻院医生,须具备SPM马来文及格条件,柔佛州马来西亚遗产协会深感不满,更认为有关举措已违反宪法,因为按照联邦宪法规定,马来文是官方语言,因此不管是进入大学或是在公共领域服务,都必须马来文及格。

除了马来文是官方语言的因素,英文的日益重要,也使得马国华人身处的语文环境渐趋复杂。马国华族报读报考华文的学生人数减少,其实并非近年来才出现的现象。面对矛盾和困扰,华人父母没有给予孩子鼓励,其他各种因素更令学习华文的意愿大大减低,甚至不少校方阻止学生报考华文,以免影响学校的整体成绩,因而选择不报考华文科的趋势逐渐浮现。

马国学生华文水平一再滑坡,原因多且复杂,更有其历史和种族因素。华人社会已发现,必须从各个方向来加强华文重要性的说服力,如果要推动华族学生报读并报考华文,必须对症下药。然而这方面的争论还将继续下去。当华文无用论、只要会说会读即已足够的观念流行时,要改变华族莘莘学子对学习华文的态度和想法,将更不容易。

本区域华人社会落力捍卫华文华语的努力,正面临着理念和现实的拉扯。彼岸的华文教育向来是一个十分敏感的课题,华文教育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马国华文水平意想不到的变化,反映了“抢救华文”行动的无可奈何,未来的趋势值得观察。

(作者是《联合早报》高级评论员 pohlhg@sph.com.sg)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