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慧敏:严防豆腐渣

字体大小:

编辑室内外

公众视若无睹、不闻不问的同时,只怕原本完善严苛的监管机制,也因安逸而流于形式。

豆腐渣,豆浆过滤后剩下的渣滓,可以用来煎饼、炒菜,含丰富蛋白质,属健康食品。可是近年,这个食材却无奈地成了偷工减料、质量和安全不达标的建筑代名词。

这还得从中国国务院前总理朱镕基说起。1998年,中国长江流域发生洪水,江西新筑的九江大堤决口,到当地巡视灾情的朱镕基怒斥大堤是“豆腐渣工程”。这个很形象的词,由此而生。

2008年的四川汶川大地震,更让“豆腐渣工程”这个词深植于人们脑海里。近7万人在这起天灾中罹难,其中不少是因校舍坍塌致死的学生。传出的灾区照片里,校舍的柱子碎成粉末、砖块散尽,但周边建筑却无恙的场景,让国际社会愤慨。

豆腐渣工程多见于快速发展中的国家。处于关键转型期,监管机制一般有待完善,加之政客为冲刺经济,个人为尽快致富,施工马虎、钻法律漏洞、抄捷径、弃质量换利润皆成了病态的市场规律,在发展的名义下被合理化。这类案例,韩国、印度、中国、台湾等地皆有之。

新加坡多年前也出现过豆腐渣工程——新世界酒店。建于1971年的新世界酒店当时坐落实龙岗路,楼高六层。酒店于1986年3月15日突然倒塌,33人罹难。

《国家地理》频道曾拍摄纪录片,指酒店一建成就注定坍塌。据当时的调查报告,酒店结构工程师在起草阶段就犯了严重错误,只计算了大楼的活荷载,即人和物件的重量,却彻底忘了静荷载,即大楼结构本身的重量。换言之,新世界酒店从一开始就无法承受自身建筑的重量,倒塌只是时间问题。

如此低级的错误,后果却是如此严重,可见基础建设工程不容丝毫差池。

新加坡政府在意外后,推行了多项政策整顿建筑业,加强各环节的监管和项目审批,有效杜绝了类似悲剧。事隔31年,许多人早已淡忘这场意外,年轻一代更可能全无记忆。

基础建设的安全容易被人们当成理所当然,除非发生事故,否则人们平日鲜少论及。公众视若无睹、不闻不问的同时,只怕原本完善严苛的监管机制,也因安逸而流于形式。这是我国必须严防的。5月卓源路ODC区中心大厦失火,就再次拉响警报。

火势当时在大厦外墙迅速蔓延狂烧,事故中一人死亡。内政部和民防部队8月24日召开记者会透露,该大厦外墙所用覆板的易燃系数未达到规定的“零级”。

易燃系数为零的合成覆板在着火后,火势不会沿着覆板表面蔓延,只会集中在起火部分。

经追查,当局发现有另外36座建筑可能也用了这种不符规格的外墙覆板。

这其中是否牵涉不当交易,又或纯粹是业者不小心将不同系数的商品弄乱,或是专业知识不足而犯错(建筑覆板的易燃系数在全球有10多种不同的检测标准),有待当局进一步调查。

合成覆板能起到保温作用,且能帮助建筑避开太阳直射,所以本地有越来越多建筑在外墙添加覆板以节省能源。确保所有覆板都符合防火条例刻不容缓。

《联合早报》访问的业者和专家说,本地对建筑材料的监管其实相当严苛,有多层审查,但过程过于依赖供应商的材料合规证书。

要求当局一一检验每一种建筑材料固然不合理,但是否能加大抽样调查力度,避开只仰赖一纸证书的盲点,值得探讨。当局急需检讨现有条例,确保错用覆板的例子不再重演。

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再次面对转型,本地的基础建设不能也不可以放慢脚步。每次驱车前往盛港,看着淡滨尼快速公路两旁原本葱郁的树林越来越稀疏,伤感的同时,那看似无止尽的组屋扩展“地盘”的速度也让我惊叹。

为了满足人民和经济的需求,我国大量采用预制模式等新颖技术加速完成基础建设,但“要好、要快、要便宜”不易达成。

基础设施安全不容忽视,它不单关乎人命,更是人们生活和国家经济的重要基石。监管机制须紧跟基建步伐方可,务必把好关,让豆腐渣正名,回归厨房。

(作者是本报采访组副主任 nghuimin@sph.com.sg)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