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惜薇:非常时期的非常任命

字体大小:

显微镜

针对李显龙总理提名社会及家庭发展部长陈川仁出任下任国会议长,许多人都高呼“意外”和“跌破眼镜”。在李总理个人面簿页面上留言者,相较于平时大多是赞赏他贴子的内容,这回却罕见地出现了不少批评这个决定的贴子。网民纷纷为陈川仁“请命”,希望总理“收回成命”。

不难理解众人的心理,毕竟陈川仁是备受看好可进入第四代领导人核心的人选,而本地国会议长的主要职责,不外是确保国会议程按照议事常规有序进行,并不能影响政策制定过程。

听闻总理要提名一位现任部长出任议长,许多人马上问的是:有没有先例?

除了这回的陈川仁,前总理吴作栋也曾在2002年,委任时任社会发展及体育部长的阿都拉出任议长。不过,一些政治观察家觉得不能把阿都拉和陈川仁相提并论,因为前者原本就是副议长,出任议长时已经58岁,比陈川仁目前的年龄大了整整10岁。

那又有没有当了议长后再出任内阁部长的先例呢?答案也是有的,但恐怕同样不能与这次的情况同日而语。

巴克1964年在当了一年立法议会(前国会)的议长后,出任律政部长,但他并不是先成为阁员才当上议长,随之再回到内阁的。因此,有不少人认为陈川仁与内阁恐怕就此“绝缘”了,也就意味着他不太可能会是未来总理的人选。

然而,在我们断定陈川仁的仕途会如何时,我们也应当好好思考过去的做法,在今时今日是否还行得通。回溯近年李总理的人事任命,很多时候都是不按“常规”的。

2015年初,同样被视为第四代领导团队核心成员的陈振声加入工运,偏离了重要政治职务人选会先到贸工部、财政部、国防部和教育部等“重量级”政府部门服务“绕场巡回”,才担任更重要职务的传统做法。当时就有人猜测陈振声是否仍有机会到其他政府部门服务,以累积治理国家的经验。

陈振声接过林瑞生领导全国职工总会的棒子,林瑞生则受委为人力部长。这也是“开先河”的做法,让人意识到离开内阁后仍有“回头”的可能性。

2015年大选后,李总理组建新内阁时,不仅副总理张志贤和尚达曼不再肩负领导特定部门的担子,好让更年轻的当选议员出掌重要部门,两位当选新人黄志明和王乙康也共挑大梁,出任教育部“双部长”。贸工部也同样出现“双部长”的情况。

李总理当时说:“这次的改变是大胆的,我在加速更替的时间表,我必须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工作。”

与李总理和吴作栋相比,第四代领导人的政治“跑道”相对短,没能在从政多年后才担任要职;加上新加坡不仅经济比较成熟、经济增长不如以前迅速,社会也逐渐老龄化,新领导人要面对更复杂的挑战。

偏偏在这个“非常时期”,世界时局充满变数,保护主义、本土主义和民族主义在多个国家抬头,极端恐怖主义则挥之不去。如何在保持经济开放和深耕基层以改善民生之间取得平衡,预计仍会是新领导团队得处理的问题。

“非常时期”引发“非常任命”无可厚非,印象中也从未有卸下部长职务者,像陈川仁般继续监管“关爱新加坡行动”(SG Cares)这类政府项目的例子。就算是辞去议长职务以参选总统的前议长哈莉玛,在出任议长后也只是积极参与党务,包括领导人民行动党乐龄行动小组。

显然,李总理的当务之急是要第四代领导人接受各种考验,要在短时间里让公众认识他们,也要他们发挥团体精神,找出“同侪之首”。

至于到底什么人从第四代领导团队中“掉队”,什么人最后跻身这个核心,恐怕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更加清晰。

(作者是本报采访组副主任 hosb@sph.com.sg)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