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云舟:椰树下的任性

字体大小:

记者手记

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生活优于工作的思维成了新加坡青年的主流思想。

自上个月底一项对新加坡、上海、香港和台湾四地青年的联合调查结果出炉后,最让人困惑的是该如何解读调查结果。原因是在平衡生活与工作的问题上,本地青年倾向于放慢生活步伐的比率,明显高于其他三地——过半新加坡青年(51.7%)优先选择生活,希望两者取得平衡的占34.3%,只有14%相信应该工作至上。

这个数据相比较下还真是有点“不正常”。上海、台湾、香港三地在同一指标上的比率,都只不过略高于三分之一,选择生活与工作两平衡的则占约一半。一个最直观的联想是:难道本地青年比较“懂得享受”?

认同这个观点的人或许觉得,年轻一代生活太安逸,对存亡边缘挣扎的那种拼搏精神并没有多大体会。但以我国学生面临的课业担子之重、社会期望之高,乐不思蜀者相信屈指可数。可能是因为教育体系下的压力越大,青年离开这个体系、步入社会之际的反作用力也越大,认为自我犒劳一下也名正言顺。

无论如何,社会天秤从“工作优先”倒向“生活优先”,及后续的效应,还是值得深思。

调查结果反映了社会价值观变化,年轻人更重视生活质量,宁愿为工作而生活,也不愿轻易为存活而工作。一方面,这可能显示新加坡的社会步伐过快,但本地青年跟不上,或不愿、不敢于跟上这个前进速度。

长时间处于紧绷状态后想要稍作松懈的心理虽然完全可以理解,但如果憧憬松懈成为一种比例失调的奢望,我们任性的空间却越来越小;一味任性下去的代价是失去竞争力,在全球化浪潮中迅速被边缘化。

个人如此,国家亦然。在本月2日亚细安圆桌会议上,有与会者在问答环节中抛问,过去“松弛、极简主义”的亚细安,何必苦于在多项区域事务中争取核心地位,屡遇瓶颈。

作为主讲人之一的巡回大使比拉哈里(Bilahari Kausikan)就以他一贯直言不讳的风格答道,世界不断在变化,如果不随之改变就会落人后。他接着说:“你可以住在荒岛上,每天在椰树下过着逍遥快活的日子,但你对其他人而言却不怎么相关。”

所谓相关性(relevance),是指在换位思考的基础上,找到自己和对方目标相切合的地方,以求最大的共赢。这不但算得上是新加坡的处世哲学,同时比拉哈里这番话,若放在此次调查的语境里,未尝不也给本地青年提了一个醒——如果为了重生活而舍工作,我们实际上跟奢望着“椰树下的逍遥快活”也没差太远。

当然,相关性和生活优先这两个概念并不相互排除,一个人完全可以在过着优质生活的同时,确保自己从事的事业与周遭人事物相关。能住在椰树下,同时能让他人觉得你在椰树下的作息跟他息息相关,这再理想不过,而且同时满足了个人和社会的富足,甚至是包容社会的最高境界。

但要做到这点,除了必须加快自己的前进速度,也得预留足够的资源拉上其他人。这根本不意味着生活重心能离工作更远,甚至反过来还需要投入更多精力。单抱一己“生活优先”的遐想不但无法达到目标,而且届时除了椰树,我们所剩的还真就只有一座孤岛而已。

(作者是本报记者 yznam@sph.com.sg)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