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慧敏:从MeToo到YouStop

字体大小:

编辑室内外

“宁可杀错,不可放过”的心态是个滑坡,表面上是为主持公道,但殊不知已把社会观感置于真相之上,为追求一种立场而放弃了正义。

#MeToo(我也是)

记得12岁那年,和同学相约在组屋底层打羽毛球。周日下午,组屋区里相对清幽。当我俩席地而坐喝水休息时,一名年约三四十岁的男子不知从哪儿冒出,走过我们身边。

男子不停扯短裤,行为怪异。我和友人不经意地望了他一眼,才惊讶发现他“露宝”。

是故意的还是不小心?要大声喝阻还是跑回家哭诉?有看错吗?许多念头瞬间闪过,但被吓傻了的我们没有反应过来。

看着同学瞪大的眼睛,我很肯定她也看到了。但我们对视不语,装着啥事也没有继续打球,坚决把这件事埋葬到心底,仿佛只要不说,就等于没发生。

现在时而想起,会懊恼自己当时选择缄默。但要如何启齿?还只是小学生的我们,弄不明白对方的动机,即便心里不舒服,也不知控诉什么。恐怕旁人投以的同情目光,反倒还会让我们觉得更委屈。

虽然这个记忆挥之不去,但很庆幸,它没对我造成心理伤害。相较于好些朋友最近响应美国女星米兰诺(Alyssa Milano)的号召、在社交媒体上叙述的亲身经历,我的遭遇属“小儿科”。

好莱坞金牌制片人被爆性骚扰女星后,米兰诺为引起更多人关注这个课题,于16日发推文,呼吁受害女性站出来,转贴#MeToo标签。

截至周四,该推文已有超过6万7000人回应,整个浪潮更扩散到面簿上。许多人除了转贴标签,也详述自己的经历。

“性骚扰”一词是于上世纪70年代由美国学术界所提出,不过至今各国对其定义依旧无法划一。

联合国认为“性骚扰”包含不受欢迎的性挑逗、要求性贿赂,以及其他语言或肢体上带有性暗示的行为。轻微如调戏、开黄腔、吹口哨,严重如非礼和强奸,只要是“不受欢迎”都属性骚扰。

采取这样的广义,相信绝大多数女性都曾遭性骚扰。#MeToo所掀起的浪潮,并非完全出乎意料。

集体发声,赋予受害者一种力量,让她们知道自己并非孤军作战,由此摆脱自责,走出阴影。这把声音的力度,与性骚扰的严重性与普遍性成正比,越强大也就越能迫使社会予以正视。

不过在提高公众意识后,如何继续利用这把声音推动社会改进,发挥积极作用,值得思考。人们须严防这把声音沦为不理性的讨伐工具,否则只会前功尽弃。

英国《卫报》日前一篇评论呼吁人们点名性骚扰者。评论认为,只有当性骚扰的后果够严重,才可能杜绝这个现象。“既然列出性骚扰者的名单更有效,那何必要受害者现身说法?……活该被点名的应当是那些禽兽。”

性骚扰者绝对该被惩罚,但以“网络侠客”方式、由社会指证判刑,即便阻吓效用显著,也有欠妥当。

在一些不幸案例中,因证据不足,骚扰者得以逍遥法外,如能至少借助舆论挞伐,自是让人痛快。可一旦默许了这种途径,难保不会有无辜的人,被错打成过街鼠。

“宁可杀错,不可放过”的心态是个滑坡,表面上是为主持公道,但殊不知已把社会观感置于真相之上,为追求一种立场而放弃了正义。

不久前,荷兰一名女大学生,因厌烦陌生男子吹口哨挑逗,于是跟他们合影,然后放上网。她于一个月内拍下24名男子,并写道:“亲爱的吹口哨者,那不是一种赞美。这个社媒网页旨在提高人们对女性被物化这一问题的关注。”

这些男子的行径令人反感,但公开羞辱他们,是否过头?

荷兰已宣布明年起对吹口哨调戏人的骚扰者处以罚款,但执法难度可想而知。对于这类“轻微”的骚扰行为,的确难靠法律惩戒,但舆论却也很难做到公平审判。

与其审判量刑,舆论更适合做的其实是发挥正能量,推动国家完善法令的同时,鼓励受害人重拾生活,并在碰到有人被性骚扰时,勇于斥责阻止,声援受害人。#MeToo之后,希望能有更多人从静态的叙述经历,进而到身体力行,主动喝令#YouStop(请你停止)。

(作者是本报采访组副主任 nghuimin@sph.com.sg)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